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院內共設1,060個座位,豪華內裝加上寬闊舒適座椅,令票價相對較高,超等位$15,堂座也要$12,比其他戲院的賣$10的超等還要貴,的確上等。 藍屋在上世紀20年代建成,走在石水渠街上,這棟藍色建築相當亮眼。 樓高四層,藍屋採用嶺南建築風格,藍屋、黃屋及橙屋三座相連,是本地致力保育的例子。 這裏設有居住空間、餐廳、社區中心及展覽空間,讓旅客和本地人回顧香港歷史及經典。 作為本地少數設有露台的唐樓,藍屋在2017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歷史價值斐然。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璇宮戲院 璇宮戲院 好景不長,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扭轉皇都的命運,商戶當年損失慘重,災後生意一蹶不振,戲院亦無奈於1997年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並一直營業至今年3月。 而璇宮與皇都的好,在於曾經雅俗共賞,提供娛樂,孕育文化;現在不太可能出現的事,當年實實在在地發生過,記錄了一個仍然包容的世代。 最為傳世的亮點,肯定是屋頂一組外露的拋物線型桁架,當年由結構工程師劉寶光負責規劃,混凝土製作,一串拱橋支架並行排列,支撐劇院天花,把放映室吊起,那就不用加入妨礙視線的結構支柱,亦能減低外面雜音帶來的震盪。
璇宮戲院: 第一個公開在沙特開車的女性,已經被消失了一年。
直至1958年,戲院及商舖部分還有毗連位於電廠街地段由陸海通家族透過 HONG KONG ENTERPRISES LTD 以約150萬元一籃子購入發展。 而該家族亦將其改建成為集合戲院、商場、夜總會及住宅於一身的大型綜合建築,改建後璇宮戲院正式易名為皇都戲院。 璇宮戲院 在1952年落成的皇都戲院(1959年前名為璇宮戲院),是現存戰後戲院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幢,並已屹立於北角接近70載,除了是區內一個特殊的地標之外,也是一級歷史建築,曾見證港產片的黃金時代,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2016年,收購消息傳出,轉眼醞釀成一場民間保育戰:當時古蹟辦將皇都評為三級,最低級別,全城嘩然。 當年它是極盡豪華的劇院,可容納1,173位觀眾,設有獨立銀幕及試映室;而當時交通條例禁止英皇道停車,於是戲院加建一個可停泊50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全港首創。
在實用主義、現代主義的大氛圍底下,各範疇的人都在各師各法,「講下去,香港電影都是這種精神,我試試這樣得唔得的狀態,不只給香港人看,全東南亞華人都看着。可不可以做一些東西是全球華人都適用呢,起碼在想像上切合,所以五十年代其實創意爆棚」。 皇都戲院雖然走本地化路線,仍是香港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踏入上世紀九○年代,本地影業走下坡,單棟式大戲院被迷你戲院逐漸淘汰,利舞台於九一年拆卸,碧麗宮亦於九四年結業,九七年,皇都戲院就在放映成龍《一個好人》後正式落幕。 歐德禮其實醉心古典音樂,不惜工本地邀請當時頂尖的國際古典音樂家/樂團來港獻技,引進歐西高雅文化,璇宮既是戲院亦是音樂廳,電影發行是本業,古典音樂是志趣,實行以電影養音樂。
璇宮戲院: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璇宮戲院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70至80年代港產片盛行,皇都戲院播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如《半斤八両》、《英雄本色》、《胭脂扣》,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等,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在1995年,皇都戲院商場發生四級大火,自此生意一落千丈。 1997年2月,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後,正式結業。 戲院建築佔地3.62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1,173名觀眾,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 由於當年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所以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一個可容納50輛車的地下停車場,為當時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璇宮戲院: 保育
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肯定令北角區的舊街坊竊竊私語:皇都戲院的弧度立面重現,配以幾grand的燈光,都思疑大半年前還是殘破的皇都商場為何彩雀變身。 其實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算是新世界活化戲院前的一個小頭盤,上周先開放予傳媒參觀,縷述戲院的前世今生,看完後只覺彩蛋連連。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非常珍貴。 1998年香港導演陳果拍攝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時,曾經安排演員在飛拱上邊走邊聊天,讓「飛拱」結構有機會登上大銀幕。
- 該集團已委聘三大英國及本地建築保育顧問為戲院制訂保育管理計劃,包括研究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並會在場內作3D掃描及勘探,以掌握皇都的內部結構。
- 唯一類似真相的,是西環的太平戲院,它見證了1934年旁邊的煤氣鼓大爆炸,火災波及晉成街一帶,死了四十多人,當時有一南亞裔看更,衝入火海開動緊急裝置,把煤氣排出大海,可惜他被燒死,後來便謠傳太平戲院有白影在走動,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 後來,專門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發出「文物危急警示」,指皇都戲院獨特的屋頂結構是全球絕無僅有,要求避免清拆,再加上市民及保育團體積極爭取,皇都戲院才終於在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避過清拆的危機。
- 好似早前鬧得熱烘烘的北角皇都戲院,自1997年結業後曾改為桌球會所,縱使戲院建築本身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在地產財團逐步收購下,可能唔使等幾耐,呢座代表住香港戰後繁榮、歌舞昇平而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戲院便會遭拆卸。
- 無論是回復建築物本身功能,還是回應社會現實需要,將皇都戲院翻新成音樂廳,都是最佳選擇。
-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此院無論從建築或格調,都走在時代尖端,天頂外露的拱橋式桁架,令劇院得享無柱的觀賞空間,特設地下停車場招待有車階級,樹立了時尚,走在潮流前沿的文化娛樂地標。 不過,「右報」並沒有稱表演團為「中國民間藝術團」,例如《華僑日報》反稱之為「中共民間藝術團」。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
璇宮戲院: 「文化沙漠」開出第一朵花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他過去光顧皇都的次數不多,所餘記憶有限,最深印象是五十年代上海人自成一角,舞廳林立,燈紅酒綠,以致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後來上海人減少,變成福建人聚居,盡見香港地發展的縮影。
當年皇都是全港首家有電動樓梯上落的戲院,這座建築物的前世今生,炮製了很多個第一次,而且戲院相連購物商場的一條龍式消費,數十年前也是嶄新意念。 皇都商場和大廈部分是五十年代末建成,嚴格來說,皇都全名為皇都戲院大廈,包括住宅、商場及戲院3個部分。 曾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1904~1981)樓高3層,當年主要上演粵劇。 1932年重修並添置有聲放映機,座位由1,000多增至接近2,000個,更設帶位員帶觀眾入座。 東主源杏翹先生曾自組太平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領班,各地名伶都曾經在這裏踏過台板。
璇宮戲院: 香港十大歷史地標
當時,熱愛音樂的香港文化界傳奇人物歐德禮(Harry 璇宮戲院 Odell)看中了「小上海」的發展潛力,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於是創辦了璇宮戲院。 而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3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是次活動將展出當中逾百件收藏,包括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是次體驗於四月期間開放予 CFT 會員,而網上導賞亦將於四月中開始,詳情請參考 CFT 網頁。
甚至認為「流行嘢」都是過眼雲煙,當今天年輕人甚或都已不太認識她時,我們談論的集體回憶,到底是誰人的回憶,「孫中山同盟會的會址一定話要保育啦,但紅線女做過的劇院、鄧麗君來過的地方呢,一向都不被認為是一回事」。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一九五○年代, 一向已是殖民商埠香港遇上了戰亂南來的人,「武術界有葉問,錢穆走去開新亞書院,是個高手雲集的時代」。 當年許多事都是這裏第一次發生,「戲院點起法?不太知道,沒有需要承襲,反而自由」。
璇宮戲院: 歷史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除了桁架,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戲院的標誌,浮雕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浮雕中心有手執七絃琴的希臘女神高歌,前面有緬甸、泰國的舞姬,亦有表演芭蕾舞的女郎,被形容為「聯合國佳麗」。
戰爭時他拿起槍枝保衛香港,和平時他傾盡家財讓香港人見識國際級音樂家的技藝。 可是在世時香港人沒有用票房收益報答他,過身後香港人索性遺忘他。 最可悲的是他生前一直關心演出場地不足問題,同樣問題在他死後超過四十年卻是愈演愈烈。 皇都的前途未卜,一般認為難逃清拆厄運,不管最終會以何種形式保育,時移世易,戲院畢竟結束超過20年,皇都在街坊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被時間沖淡。
璇宮戲院: 一級歷史建築創最大金額強拍紀錄,皇都戲院何去何從?
此次承中英學會與史勿打寧世界鋼琴名手來港,與該管弦樂隊協奏之罕有機會,特慨然借出,并得璇宮院戲經理奧兜君歡迎中英學會音樂組轉移陣地,有千餘座位,冷氣設備,在理想會場演出,則物質與精神配合之下,藝術成就,可拭目而視之,此音樂界今年喜訊,記者特首先探報如上。 近年屢憤慨香港演奏工具缺乏,甚而及世界音樂水準的鋼琴亦無一座,故戰後各名家來港演奏。 多對本港文化水準有悲痛的批評,甚有臨時換別具鋼琴方肯演出為笑話,地當夫人有見及此,屢次建議政府及在報章發表呼籲,本港有力份子應集資數萬元,共行保管一全港公享的鋼琴,惜無毫無反應。 去年地當夫人與其夫婿磋商,將歷年儲蓄作孤注一擲,自行在歐洲置購該廠特號鋼琴一座。 地當夫婦不外受薪階段,中人資產,竟有此壯舉,為香港音樂界放一異彩出一口氣。 另外,整座戲院最具特色之處,是該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 從上方吊著天花。
- 曾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1904~1981)樓高3層,當年主要上演粵劇。
- 戰後歐德禮成立萬國影業,認為需要為當時的香港引入戲院,提供符合世界規格而得體的表演場地,璇宮因而出現。
-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 位於皇都戲院天台、俗稱「飛拱」的拋物線混凝土桁架設計,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結構,是全球戲院建築中的唯一案例。
-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對於如何呈現這種相對抽象的歷史,她深明是活化保育項目裏最棘手的地方。 純粹以展板陳述很不吸引,她認同這是硬件處理不到的,要靠節目設計等軟件完成,讓普羅大眾都喜歡參與、使用這個空間,最考工夫。 璇宮戲院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璇宮戲院: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璇宮戲院由建築師 George W. Grey 及劉新科 (S.F. Liu) 設計,成安建築公司承建。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加上沿弧形立面而設的流線形深闊簷篷,成功地突出了下方的主入口。 在這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的大型浮雕裝飾,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之手筆。 而大大小小的四方框緣 雖線條簡約,卻為主立面拼湊出一個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
璇宮戲院: 保育藍圖如何?
這懷舊潮流擁有神奇的吸引力,不止60、70和80後喜歡細數當年情,就連90後甚或千禧BB都深陷這潮流,迷戀著香港的黃金年代。 另外,在商場舊舖的牆身,都展出不同電影的戲橋,90後也許不知這些如電影場刊的紙本,裏面有電影簡介和演員訪問,今天看來都恍如隔世。 皇都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綫,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両》、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璇宮戲院: 東區 – 北角 英皇道、電廠街 交界的「璇宮戲院」 ( Empire Theatre )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談規模,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其實並非獨一無二,比如同期開幕的樂宮戲院比它還大,披頭四更曾登台。
璇宮戲院: 「香港廢人」阿K,在廢墟裡探索的記憶拾荒者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位於英皇道及書局街交界,現時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 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璇宮戲院: 建築伙拍形式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由於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在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放學後時常在此流連,對店主間的鄰里之情、社群的連繫感受至深。 皇都戲院亦迅速擺脫了西方古典音樂殿堂形象,走向通俗化本地化,甚至有粵劇戲班登台演出,戲院在上世紀六○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及國語片,踏入上世紀七○年代,國語片式微,皇都便加入嘉禾院線,上映李小龍許氏兄弟成龍洪金寶的電影,直接步進香港粵語片上世紀七、八○年代黃金期。
璇宮戲院: 北角 – 璇宮戲院 ( Empire Theatre )
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踏入時光之旅,門口先是手繪的電影海報,再到售票處領取50年代的戲飛,還是手畫座位憑票入場,真箇眼前一亮。 昔日的商場舖不是中藥店就是手造招牌店,空氣侷促而暮氣沉沉,但今天已變為不同的展覽廳,建築柱樑仍在,配着皇都馳名的飛拱霓虹裝置,看着反而有份cyberpunk效果,喜出望外。 商場人流絡繹不絕,有不少舊式小店,包括手寫招牌店、唱片行、洋服店、皮鞋舖店、髮型屋、眼鏡店及郵票店等,每一間都滿載北角老街坊的回憶。 筆者有幸在香港電台主持四輯特備節目,首輯追溯大師遠在1953年首訪香江,演奏地點正是璇宮戲院。
戲院商場貫穿璇宮大廈,並且四通八達;主要入口位於英皇道,另外有入口分佈於電廠街、渣華道及熙和街。 改建後將這個北角地標推上了另一個高峰,戲院正式 改名為皇都戲院 。 弧形立面加上外露桁架,成為了熙來攘往的英皇道的地標,從天後往炮台山方向望,老遠就已經映入眼簾了。 屋頂這獨特的桁架,更成為了陳果執導的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中的重要場景。
璇宮戲院: 戲院靈異故事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台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