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上皮細胞癌12大優點2024!(小編貼心推薦)

治療的選擇常常牽涉到個人問題,包括年紀,共病,例如糖尿病,還有心臟血管問題等。 舉例而言,雖然前面提到已有轉移時,因為攝護腺癌與男性荷爾蒙有關,荷爾蒙治療常是第一優先,可是,如果病人的心臟血管無法承受荷爾蒙引起的壓力,甚至有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風險,此時,就必須另作考量。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考慮是否用放射線治療先抑制腫瘤,再降低荷爾蒙用量,以減少心臟的壓力。 或是,當病人在外院已接受治療,第一線荷爾蒙治療失敗,此時我們要啟動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是開始化學治療,但可能傷及骨髓或神經系統,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基於這些考慮,包括腎功能,年紀,用藥史等,我們會參考後再決定用藥次序。 所以,對於這種比較複雜的病人,會經過稱為多科整合治療程序,才能提供病人完整周全的治療計劃。

在局部麻醉下,將膀胱鏡由尿道口,經尿道進入膀胱的檢查。 由靜脈內注射造影劑顯影出尿路系統,包括腎臟、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 常見之診斷應用範圍,包括尿道系統的先天性異常、尿路結石、泌尿系統的腫瘤、尿路系統傷害、尿路阻塞、大腸直腸及婦科腫瘤對尿路系統侵犯的評估。 如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已批准這種標靶藥物用於治療「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對患上這個罕見癌症的患者而言,無疑是個新的選擇,擺脫「無藥可醫」的困境。 最後提醒大家,治療「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宜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及承擔能力等,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當癌細胞入侵肌肉時,或經血液及淋巴擴散,會影響肝臟、骨骼及肺部,或要使用混合化療,服用鉑金類藥物與其他藥物。

泌尿上皮細胞癌: 免疫治療並非萬無一失 只有20-30%有效且有副作用

對於某些骨頭轉移風險較高的泌尿系統腫瘤病人,或是需要接受腎臟切除的病人,這時候就會需要核醫科的醫師來進行全身骨骼掃描評估。 或是安排腎臟掃描評估病人腎功能狀況,在術前預測腎臟切除對於腎功能的影響。 台灣南部烏腳病流行地區(北門、學甲、布袋、義竹)有高罹患率,高達80%的腎臟惡性腫瘤是腎臟尿路上皮癌。 吸菸、服用不明藥物、止痛藥或含馬兜鈴酸中藥,加上其他致癌物質,化學工業污染,慢性腎衰竭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素。 免疫療法適用於表淺性膀胱癌的治療和預防,是利用卡介苗灌入膀胱,激發免疫系統的反應而消滅腫瘤。

泌尿上皮細胞癌

百分之八十五的病患可能有無痛性血尿的症狀,包括小便顏色偏紅,甚至出現血塊。 因腫瘤會破壞泌尿上皮,造成尿液化學物質的刺激,而可能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 腫瘤位置若位於上泌尿道、包括腎臟及輸尿管,可能造成阻塞性的症狀,像是腰痠、腰痛等。 幸而,隨着對腫瘤形成的認識更深,藉着次世代基因檢查,醫學界發現約20%患者的致癌基因(如FGFR)出現突變,驅使腫瘤增生及複製,只有標靶藥物能抑制基因變異及癌細胞生長。 研究指出,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縮細腫瘤的成效達四成,存活期中位數約14個月,比傳統化療的6至8個月更為理想。

泌尿上皮細胞癌: (童綜合醫院 泌尿外科 林益聖醫師)

腎臟的腎盂及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的發生原因及治療方式相近,因此常合併討論。 泌尿上皮細胞癌 一旦泌尿上皮細胞癌出現轉移,復發的風險就非常高,必須用全身性的治療,賴逸萱表示,以往對於轉移性泌尿上皮細胞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以含鉑金類(Platinum)的化學治療為主。 但是鉑金類的藥物具有腎毒性,對於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可能也不適用,臨床上甚至會遇到因為患者化療副作用嚴重而需中斷治療的情形。

  • 答:黃醫師:話說從頭,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是以荷爾蒙治療為基礎,也就是所謂的去勢療法。
  • 答:黃醫師:被證實有療效的第一個就是化療(歐洲紫杉醇),另一個是阿比特龍,目前沒有兩個藥物直接比較療效的研究,我們認為或許差不多,所以考慮的是副作用與費用。
  • 但是鉑金類的藥物具有腎毒性,對於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可能也不適用,臨床上甚至會遇到因為患者化療副作用嚴重而需中斷治療的情形。
  • 陳淳副教授於1975年進入本科當住院醫師,1979年奉派到省立基隆醫院擔任泌尿科主任,1982年調回本科任主治醫師,1991年升任副教授。
  • 輸尿管腫瘤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最主要被發現仍然是尿中帶血,或是因為腫瘤長到阻塞輸尿管而產生腎盂水腫有腰痛的現象。
  • 此外也要提醒病人,萬一有異常的發高燒或畏寒不適,宜提早返診接受檢查評估及適當的處理治療。
  • 答:林醫師:十多年前美國醫界盛行”不應該用PSA篩檢攝護腺癌”的聲浪,儘管泌尿科醫學界並不同意。

1938年,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時期改稱為皮膚泌尿器科,主任為高橋信吉教授、秋間泰造任助教授、小原菊夫任講師、淺井徹、楊東波任助手、醫局員有羅福嶽等。 逆行性腎盂攝影檢查:檢查時先以膀胱鏡找到輸尿管開口,置入輸尿管導管注入顯影劑再做腹部系列X光攝影。 此檢查適用於腎功能差不能做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或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仍無法看清腎盂、輸尿管等結構時。 罹患膀胱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來自基因的影響,另外吸菸、長期接觸某種染料(含苯胺(aniline)成份者,如紡織廠員工就可能接觸到)、汽油或其他化學物質者也有較高的風險。 有動物實驗顯示老鼠長期大量服用一種人工甜味劑”糖精”(沙卡林/saccharin)可導致膀胱癌,但人體尚未有相同的報告;另一種更常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則沒有類似報告。

泌尿上皮細胞癌: 攝護腺癌診治的近期發展

2015年開始,醫界討論重點是上述這些藥物可否提早於去勢療法敏感性階段(即傳統去勢療法仍有效的時候)使用? 目前我們挑選的病人對象是對去勢療法具敏感性,但存在比較高的風險,定義是轉移病灶有四個(含)以上的骨轉移,其中至少有一個骨轉移病灶在脊椎骨,或是骨盆骨以外;或是有臟器轉移,例如肺或肝臟轉移。 這群病人我們認為是高風險,如果把化療(歐洲紫杉醇)提早到這個階段,併用傳統的荷爾蒙療法,已證明會明顯延長病人存活時間。 2017年開始,阿比特龍也被拿到這個階段來做研究,報告發表指出,阿比特龍合併傳統荷爾蒙療法使用,可顯著延長病人存活時間。 但在台灣,民眾比較在意的是健保給付,目前這兩種藥物在去勢療法敏感性階段提早使用,尚未納入給付,所以病人必須要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明確了解優缺點與其費用,再來決定治療方法。 輸尿管腫瘤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最主要被發現仍然是尿中帶血,或是因為腫瘤長到阻塞輸尿管而產生腎盂水腫有腰痛的現象。

泌尿上皮細胞癌

其後又探討其暴露劑量的效應,可能造成2-15倍的罹癌風險。 此外,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包括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天仙藤及馬兜鈴等,亦已證實可能增加肝癌及泌尿上皮癌的風險。 而泌尿上皮癌跟其他眾多的癌症一樣,除了家族遺傳、基因造成的「體質」之外,還必須有誘發這個體質的因素,包含生活習慣、飲食;如果一直讓致癌物去影響泌尿上皮細胞,很可能就會在幾年、幾十年之後變成癌症,所以避開一些致癌因子是很重要的。 50歲的阿豪最近尿尿的時候感覺小便好像比較紅,他想到自己家族有泌尿上皮癌的病史,很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是泌尿上皮癌,還好去檢查之後,只是尿路結石,但他也趁機問了有沒有日常可以保健的方法。 复发率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五年复发率高达60~78%;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复发率为22~47%。 泌尿上皮細胞癌 與各醫學會共同合作,規畫與執行大小型學術活動、會員聯誼活動、會員教育進修活動等,並將泌尿學術活動制度化與及優化。

泌尿上皮細胞癌: 臺灣楓城泌尿學會於2014年成立

放射診斷科醫師應用超音波、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工具來診斷泌尿系統腫瘤。 泌尿上皮細胞癌 並可利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進行切片檢查,以達到確定診斷的目的。 放射診斷科醫師在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及治療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泌尿上皮細胞癌

另外,像是化學物質的接觸,比如空氣中的化學氣體、染頭髮的染劑、指甲油、油漆、汽油,工作環境的化學物質、農藥、有機溶劑等,這些無論是經由呼吸或是直接觸碰到,都可能增加泌尿上皮癌的風險。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一种多源性的恶性肿瘤,可分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 增進學會會員情感,強化會員的聯繫溝通,提供更多會員交流的平台與機會,例如:聯誼活動、學會官網及社群網站的經營。

泌尿上皮細胞癌: 尿道癌

美國去年發表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每天3 Gy劑量只要做20次,大約是四周,與過去兩個月的照射,治療結果是相近的,毒性也沒有較高,但是對病人的便利性提高很多。 基於近期的機器進步,精準度也提高,有人建議是否可以把20次的治療再縮短或用更高的劑量,例如每天10Gy做五次,周一到週五。 當然,這件事需要長期追蹤,探討對PSA控制是否更好,膀胱與直腸的傷害是否減少,或至少和之前做法的結果一樣? 隨著軟硬體的進步,加上現代對攝護腺癌高精準度的治療,治療時間確實縮短非常多,病人不用再舟車勞頓。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過去10年的統計,泌尿上皮癌發生率高居男生癌症發生率的前10名。 而其中肌肉侵犯型的膀胱癌又占了初診斷膀胱癌的四分之一,由於其高復發及轉移風險,讓醫師及病人在治療上往往絞盡腦汁。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2歲黃先生,因血尿、急尿感就醫,檢查後診斷為膀胱癌第3期,醫師團隊考量病人期別低,醫師與病人討論後選擇達文西輔助膀胱全切除及原位膀胱重建手術。 手術後12天即出院,並於第一次回診時拔除尿管,解尿順暢,沒有漏尿情況,1個月後回到工作崗位,無須長期使用尿袋或放置導尿管,讓病人放下心中擔憂。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細胞癌 免疫療法戰勝病魔

泌尿上皮細胞癌指的是在膀胱、輸尿管或腎盂的上皮組織產生病變,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膀胱癌為國人男性罹癌第九名,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逸萱表示,有名泌尿上皮細胞癌個案經免疫治療成功控制疾病。 而免疫治療藥物是一種單株抗體,一般稱它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利用靜脈注射到病人體內,藥物會與標的蛋白結合,進而提升免疫功能達到抑制癌細胞的效果。 在今年四月開始健保局給付免疫檢查點PD-1、PD-L1抑制劑,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泌尿道上皮癌、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轉移性胃癌、晚期腎細胞癌及晚期肝癌等符合相關條件的病患使用。 輸尿管的腫瘤如果是移行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機率非常的高,因為輸尿管壁較薄,比起腎盂以及膀胱,腫瘤容易沿著表皮向下,經由血管或是淋巴管而造成遠處的轉移,或是局部淋巴腺的轉移。 當確定輸尿管的腫瘤是惡性時,通常我們會建議病人採取單側腎臟及輸尿管全部切除,並且要清除該側後腹腔的軟組織以及局部的淋巴腺,以確保腫瘤不會有蔓延的情形。 然而在某些情況我們也會採取保守的手術方法,例如病人的另外一側腎臟及輸尿管發育不良,或是已經無功能,或是已被手術切除後只剩下患側的腎臟,此時切除腎臟及輸尿管勢必會讓病人面臨洗腎的命運。

泌尿上皮細胞癌

另則有勞漢信醫師對男性結紮有獨到之處,並配合政府推行台灣地區家庭計畫,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謝德生醫師對生殖泌尿系統腫瘤之治療及預防有專才,並於1997年升任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 闕士傑醫師致力於腎臟移植及腹腔鏡手術及免疫之探討(已離職赴美)。 其他尚有花蓮縣衛生局局長黃熾楷醫師,敏盛醫院院長陳志忠醫師,國泰綜合醫院院長林志明醫師等。 輸尿管的腫瘤可以是很小、多發性的,但也可能是單顆而腫大到足以阻塞到輸尿管。

泌尿上皮細胞癌: 診斷

健康促進活動—泌尿部及楓城於2014年4月13日,聯合舉辦了今年春季的員工及家屬健康促進活動,共有破紀錄的130人參加,分乘3輛大型遊覽車,到苗栗縣數個景點踏青旅遊,大家與同事及家人度過美好的一天,盡興而歸。 我們預計將在11月中旬,再辦一次秋季活動,相信也會是美好的一天,歡迎大家參加,讓我們拭目以待。 建立科部內獎懲制度—在團體中,「公平」是讓大家和諧無爭,很重要的原則。

泌尿上皮細胞癌

由於沒有儲存尿液的功能,需要在肚子上貼尿袋,不但行動不便,也會有異味,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本院目前採用”史都德人工新膀胱”與”曼因茲二型人工膀胱”兩種新方式來取代傳統的導水管方式。 新的人工膀胱可利用尿道擴約肌或肛門擴約肌來排尿,具有儲存與排泄尿液的功能,不需使用尿袋,大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於1966年進入醫局任主治醫師,1967年赴美國紐約醫學院及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進修,乃為小兒泌尿科專家,主持特別門診,對泌尿系統先天性異常之手術治療的成果皆甚佳,對住院醫師之教學更是非常熱心。 1979年與許德金副教授共同參與連體嬰忠仁,忠義之分割手術,並於1980年升任副教授。

泌尿上皮細胞癌: 治療成果

非常少數的病人會有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主要為放射線造成的泌尿道纖維化,直腸壁微血管增生或細胞病變,及性功能障礙等。 治療結束後有定期門診以持續衛教以降低長期副作用之機率或提早偵測後遺症之發生以給予適當的冶療照護。 局部性攝護腺癌的放射治療,目前以體外放射治療為主,以現在強度調控技術,副作用一般而言不大。 未侵入肌肉層的膀胱癌,在經過局部清除後,可以持續使用卡介苗作為輔助或預防性治療;若為侵入肌肉層的膀胱癌,可以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轉移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療為傳統的化學藥物治療。

泌尿上皮細胞癌: 術後重建最重要 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溝通

由於症狀不嚴重,表淺性膀胱癌可能會漸漸往較深的肌肉層侵犯。 侵入肌肉層的膀胱癌必須開刀,切除部份或全部的膀胱,乃至膀胱根除術(將膀胱和鄰近組織、淋巴腺一併切除)。 膀胱被切除的病人要同時做尿路分流術,也就是讓尿液改道,不再經過膀胱。

泌尿上皮細胞癌: 健康醫療網

PSA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篩檢攝護腺癌的工具,但是醫界反而聚焦於是否過度治療的問題。 對此,這些年來手術技術成熟、微創手術的引進,大幅減低尿失禁等嚴重併發症,同時 “積極追蹤,暫不治療” 的觀念也被引進預後良好的極早期低惡性癌上,過度治療的問題事實上已經解決了,我們會諮詢病人,視其意願提供治療建議。 對於零期或是第一期的膀胱癌可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合併膀胱局部化學藥物灌注治療,保留正常的膀胱生理功能。 侵犯性膀胱癌則需要考慮進行膀胱部分切除或是全切除手術治療。 傳統的方法是取一段小腸作導水管,將尿液經腹壁上的腸造口引流出體外。

泌尿上皮細胞癌: 肌肉侵犯型膀胱癌 傳統術後恐置放終身尿袋

腎臟主要功能為製造尿液、排泄廢物、維持水份、血液酸鹼值及電解質平衡、及內分泌正常功能。 [周刊王CTWANT] 據《齊魯晚報》報導,5胞胎出生後住在娘家,晚上睡覺一家7口擠在一間臥室,地上堆滿尿布和奶粉,除了2張大床,只剩喝水小桌旁的一點小空間,臥室的大窗戶導致冬天房屋保暖性不好。 5寶媽擔心孩子受凍,晚上睡覺時,會隨時起來加炭,因為只開空調有時不夠暖,需要和暖氣片一起…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細胞癌早期不容易發現 轉移後需要全身化療

答:林醫師:十多年前美國醫界盛行”不應該用PSA篩檢攝護腺癌”的聲浪,儘管泌尿科醫學界並不同意。 當時手術技術不成熟,併發症多,許多病人在根治癌症的同時,承受終生尿失禁之苦,當時臺灣也跟進了。 比起歐美國家,臺灣的家庭醫師制度並不成熟,錯失了建立普及化應用PSA偵測早期攝護腺癌的機會(PSA曾經是五大癌症篩檢項目之一)。 舉例來說,美國50歲以上男性每兩年有一次PSA篩檢;反觀臺灣,我估計需要抽血做PSA檢查的男性,大約只有三到四成會固定去遵行。

泌尿上皮細胞癌: 泌尿系統腫瘤常見的檢查:

陳淳副教授於1975年進入本科當住院醫師,1979年奉派到省立基隆醫院擔任泌尿科主任,1982年調回本科任主治醫師,1991年升任副教授。 他對尿路結石有專精之研究,尤其運用內視鏡法治療尿石有獨到之處,為本科不可多得的中堅人才。 經皮腎臟細針穿刺切片檢查:提供手術前的組織病理報告,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但是癌細胞有可能沿針穿刺路徑轉移,故較少被採用。

泌尿上皮細胞癌: 攝護腺癌的全身性治療

輸尿管腫瘤單獨發生的機會並不高,但是如果病人的腎盂有腫瘤,或是膀胱有腫瘤或者是另外一側的輸尿管曾經因為癌症切除掉,則該側輸尿管發生移行上皮細胞癌的機會便相當的高。 這些病人如果有發生血尿的現象,而在影像學上無法確定具有腫瘤存在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立即採取輸尿管鏡檢查,仔細的搜尋輸尿管內是否存在有可疑的腫塊。 泌尿上皮細胞癌 如果沒有辦法發現腫瘤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尿液內的細胞學檢查,或是使用輸尿管鏡將輸尿管壁作一個切片的手術,來確定病人是否存在著可疑的輸尿管癌症。

在可預見的未來,免疫療法對於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療腳色或愈來愈重,也愈來愈早被使用,但是目前免疫藥物還不屬於健保涵蓋的一部分,對於病患來說還是負擔相當大,未來能否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內容還需觀察。 答:黃醫師:所以,攝護腺癌的化學治療,主要就是歐洲紫杉醇docetaxel),但當第一線歐洲紫杉醇治療失效,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可以考慮使用第二線化療藥物去癌達。 黃醫師:我個人的建議是,病人的身體狀況很重要,年紀太大要小心,即使年紀輕,我們醫療端也要提供衞教說明,因為化療會影響血球,所以要加強營養照顧,營養要好,高蛋白飲食要夠。 醫師幫病人做很好的追蹤,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要回診追蹤,了解血球有否下降,如果太低,就使用白血球生成素,保護病人在化療期間避免不必要的感染發生。 此外也要提醒病人,萬一有異常的發高燒或畏寒不適,宜提早返診接受檢查評估及適當的處理治療。

泌尿上皮細胞癌: 膀胱鏡檢查

另外,轉移處很多的時候,全身性治療,例如前述提到的傳統荷爾蒙治療,現在的觀念是,在荷爾蒙有療效時,就合併使用化學治療,或是新的荷爾蒙治療,如此,讓荷爾蒙壓制腫瘤細胞的時間大幅延長。 這部份因為健保尚未開放給付,目前做法是讓病人與腫瘤內科醫師溝通,然後同意自付再來進行。 答:鍾醫師:藉由基因解碼,逐漸了解攝護腺癌的基因變化。 癌症的變化有幾個分類,一類是基因突變,相對沒有那麼劇烈,癌症進展相對緩慢,但即便相對緩慢,有些還是會轉移。 轉移出去以後,因為轉移的位置與轉移的點並不多,比較精準的PSMA SCAN,可以在PSA很低的時候,偵測到很小的轉移點,加上現代放射線的精準度佳,這幾年來醫界比較積極使用於身體狀況很好,骨頭沒有疼痛的病人。 臨床實驗指出,即便轉移,有一群病人確實在積極治療下,五年的生活品質與存活率改善很多。

泌尿上皮細胞癌: 會員專區

回國後將國外所學得的學識技術,逐步發揚光大,將本科一步步推上國際泌尿科學界之舞臺。 1968年,謝教授領導本科發展腎切半術,得以手術摘除腎鹿角狀結石,免於切除腎臟,造福病患,1972年卸主任職。 1978年,中華民國泌尿科醫學會成立,榮任第一屆理事長,連選連任,於1986年卸任。 1982年,謝教授於貢獻領導本科四十二年後,光榮退休改任臨床教授。 1986年因腎癌與世長辭,先生可說是本科光復後開創者,並為本省泌尿科醫學界第一人,貢獻卓著,學生遍佈全台灣,可謂桃李滿天下。 答:林醫師:早期攝護腺癌病人年齡偏高,不必然死於攝護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