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構造主要分為外面的表皮層及裡面的真皮層。 在鱗狀細胞下方是一些比較圓的細胞,叫做基底細胞。 這幾年衛生署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中,我們看到在前十大癌症當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9位。 皮膚癌往往顏色不均勻,有深有淺,有黑、咖啡、紅、白等各種顏色。 像圖中的腫瘤為波文氏症,是一種麟狀細胞癌的零期癌。
2.過量放射線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礎上,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可誘使皮膚發生癌變。 Anderson和Traenkle發現本病往往在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礎上發生,他們報道放射線工作者因長期少量X線接觸而發生的放射性皮炎處產生基癌。 Sarkany發現扁平苔蘚和脊椎炎患者因照射X線而在背部皮膚上發生多發性基底細胞癌和惡變前纖維上皮瘤。 照射的劑量為154.8~2 289.8mC/kg(600~8875Rad)。 傳統的皮膚癌手術為大範圍切除,但這樣的方式有較低的腫瘤清除率,可能數年之後又會再發,再發時腫瘤會變得更為惡性更不容易治療。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皮肤恶性肿瘤系列之—基底细胞癌
由砷引起的皮膚癌,好發於身體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並通常是多發性的。 當確認淋巴結侵犯情形,進行手術將局部淋巴結切除為第一選擇,當手術中發現癌細胞有侵犯到膜外或無法切除淋巴結時則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若不適合手術者,則可選擇放射線治療或系統性治療。 當癌病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全身,此時癌症已非原發部位的局部範圍,因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局部治療方式已非主角,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才是治療的主軸。 放射線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僅用於轉移癌病引起的局部症狀,如癌轉移引起的疼痛、肺轉移引起的氣管壓迫等,針對引起症狀的轉移腫瘤,以放射線來抑制其生長。
但只要出現上述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盡快找醫師檢查。 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 基底細胞癌,是否有良性痣所沒有的特徵,讓一般民眾可以在家裡對著鏡子自我檢查,進一步能夠早期發現基底細胞癌呢? 其實是有的,請注意看您的「皮膚表面有沒有破皮或流血」。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癌症分期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大約佔皮膚癌的70%-85%。 基底細胞癌形成於表皮細胞,不過一般影響範圍不大,多長於臉、頸、鼻和耳,而且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基底細胞癌大多不會致命。 不過,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增加皮膚癌復發的機率。 黑色素瘤也會在指甲及黏膜部位產生,在指甲有時以深色的線條或表現,有時看起來像指甲撞到瘀血黑青,容易被忽略。
- 在真皮層裡面有血管、淋巴管、神經、毛囊以及一些腺體。
- 此腫瘤對放射治療敏感,因此應早期切除後再行放射治療。
- 皮膚癌所指的是皮膚表層上的惡性腫瘤,最常發生在臉部、脖子跟手臂這三個最常被陽光照射的地方。
- 因日光中的紫外線侵害人體,會導致細胞內DNA損傷和其修復能力的破壞而致皮膚癌。
- 5.色素化基底細胞癌是以上各型中出現色素沉著者。
液氮達-195℃有極好的破壞作用,對小面積的基底細胞癌可做液氮冷凍治療。 對於大面積的基底細胞癌也能做冷凍治療,但癒合時間較長。 建議所有人在日常都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發現痣異常增大、形態變化或者是顏色改變等都要及時警惕並就醫檢查,有條件的還是要定期進行體檢為好。 直接講結論,如果一顆痣無緣無故會破皮,甚至流血,請您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幫忙,因為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一顆痣,而是皮膚癌。 由於陽光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是不能還原的,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再次發現腫瘤的風險亦會較高,所以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盡快求醫。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基底细胞癌治疗
基底細胞癌多發生於30歲後,70歲為高峰,好發於頭面部,尤以鼻、眼瞼及頰部最為常見。 基本損害為針頭至綠豆大、半球形、蠟樣或半透明結節。 角化性基底細胞癌:此型除有未分化癌細胞外,可見角化不全細胞和角質囊腫。 Lever認為角質囊腫代表傾向於形成毛幹,角化不全細胞可排列成束狀或渦形,或圍繞角質囊腫,可能是初期毛發角化細胞。 Ackerman則認為此型不是向毛囊分化的基底細胞癌。
有患者發現自己鼻翼邊緣跟隨多年的「痣」,近期在明顯增大、顏色變深、邊緣隆起、破潰等癥狀,便選擇去醫院就診。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醫生會把順鉑(cisplatin)和5-氟尿嘧啶(5-FU)等藥物,這些藥物會注入靜脈,攻擊已經擴散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的癌細胞。 放射治療利用射線殺死癌細胞,即用放射光束瞄準癌細胞,令其萎縮。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病程稍久腫瘤中央部出現潰瘍,其邊緣潛行,形狀如火山口,並逐漸向周圍組織侵蝕,引起廣泛破壞。 它罕有轉移,如發生轉移,最常轉移至肺、骨、淋巴結、肝、脾和腎上腺。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其實是皮膚癌中最常見的一種,一般發生在中老年人,臨床上呈現緩慢擴大不癒合的突起,有時表面會輕微出血,其他型式有結節型、表淺型、色素型、硬皮型等。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患有結節型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貌似隆起的小圓包,呈黑色、紅色甚至粉紅色。 早期表現為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質地硬、皮薄、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失去光澤,不會出現疼痛或是壓痛情形。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生長緩慢,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 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基底細胞癌治療
大多數細胞索狹窄,常隻有一層細胞厚,類似乳腺癌轉移的鎧甲癌所見。 囊性基底細胞癌:瘤小葉內有一或數個囊腔,大都由於瘤島中央瘤細胞的漸進性壞死所致。 在罕見病例中瘤島中央細胞在崩解前表現為空泡狀,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用高能量切割,低能量凝固,適用較淺表腫瘤,優點是損傷小,修復好,缺點是缺乏邊緣組織病理檢查。 當摸到淋巴結腫大或是影像學發現異常時需進一步進行細針抽吸及切片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淋巴結轉移時需進一步做電腦斷層確認侵犯淋巴結的數量、大小及位子。 光動力療法優勢在於能選擇性殺死癌細胞而對正常組織細胞傷害小, 副作用也較輕微,包括光敏感、局部紅腫、患部搔癢燒灼感或暫時性的色素變化等。
臨床特征與結節型相似,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白灰至深黑色,但不均勻,邊緣部分常較深,中央部分呈點狀或網狀分佈。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膚癌最常見類型之一,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 、基底樣細胞瘤、侵蝕性潰瘍等,是源於表皮基底細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惡性腫瘤。 腫瘤不大且位置處在重要部位(如頰面區),而使得手術切除時會拌隨功能或外觀上的障礙,則以全程放射線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以避免功能或外觀上的損害。 這種不手術而直接進行放射線治療的決定,必須和外科醫師充分的討論,且腫瘤不能太大,才可增加直接放射線治療的效果。 皮膚通常會冒出新的黑斑,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逐漸變大、變形或變色,過程長達數星期以至數個月。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癌症專區
通常會分為數個象限,加上染色區分,送冰凍切片檢查。 冰凍切片檢查約耗時20分鐘左右,這個期間醫師會將病患傷口蓋住,等待檢查結果。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並非要符合以上所有條件才是黑色素瘤,有時只會出現其中一到兩項,甚至可能沒有出現。
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 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基底細胞がんとは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多數是黑色的,與白種人基底細胞癌肉色、或是淡紅色的外觀截然不同。 再加上外觀貌似忠良的基底細胞癌成長速度很緩慢,所以被誤認是一顆痣是屢見不鮮的戲碼。 C.手術切除:根據灶大小,有無轉移來決定切口範圍和操作深度。 當腫瘤深入顱骨時,應將累及的顱骨甚至硬腦膜一併切除,再做修復與植皮手術。 淺表性基底細胞癌:常為多發,與表皮基層相連,向真皮淺層不規則伸長,似原始上皮芽樣,間質常不明顯,以後可發展成浸潤性基底細胞癌。 9.線狀單側基底細胞痣 極罕見,常出生時即有,皮疹廣泛,呈單側線狀或帶狀發疹,皮損由密集基底細胞癌結節構成,其間散在存在粉刺和紋樣萎縮區,損害不隨年齡而增大。
至於由汗腺、毛囊、或皮脂腺形成的統稱作皮膚附屬器癌。 在皮膚內循環的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形成所謂的皮膚淋巴癌。 這些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佔了總共約20%的皮膚癌,民眾往往也比較不熟悉。 它們的治療方向會依據癌細胞性質而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一定要手術,有些可以使用光化治療,有些需合併放射線治療。 皮膚位於身體最表面,因此皮膚癌最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皮膚腫瘍科
有些人的描述聽起來很嚇人,其實大家不必太過害怕,皮膚癌有預防的方法,也有自我檢查的方式,如果真的不幸得到,只要早期治療,大多數都可以有效的治癒。 至於治療的方式與皮膚癌的種類有關,因此在這裡簡單為民眾介紹。 皮膚癌和紫外線的曝曬密切相關,因此防曬工作非常的重要。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結節型基底細胞癌
而面癱患者多會伴有不自主流淚、流口水症狀,不會有肢體乏力以及麻木表現,在年輕人身上較為常見。 面部出現異常的水腫表現,可能與缺乏蛋白質、腎病、高血壓、心臟病、電解質紊亂等因素相關,但也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如長時間站立、飲水過多以及飲食過咸等。 生理性因素所致的浮腫會短時間內消退,如若發現身上的水腫症狀長時間無法消退,建議及時就醫。 面色蒼白無血色需要警惕可能是貧血引起,人體內血液的顏色是構成皮膚顏色的重要部位,貧血人群血液內的血紅蛋白含量會比普通人要低,所以皮膚、手足等部位的供血會降低,皮膚顏色也會變得蒼白。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臨床症狀
色素性基底細胞癌:銀染色,可見瘤細胞團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細胞。 這些黑色素細胞的胞質及其樹狀突內有很多黑色素顆粒。 瘤細胞常含極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團周圍結締組織間質內卻有很多噬黑素細胞。
基底細胞癌結節型: 治療
它用來治療基底細胞癌效果很好,腫瘤的部分和完全根治率分別為44%和82%,主要不良反應為光敏感。 5.表淺型易與濕疹、銀屑病、尋常疣、角化棘皮瘤、鱗癌或傳染性軟疣相混淆,但若註意其線形邊緣,可資鑒別。 當基底細胞癌表面有明顯結痂或鱗屑時,應與尋常疣、角化棘皮瘤和鱗癌等相鑒別。
通常基底細胞癌不容易有淋巴以及遠處的轉移,因此只要早期治療,預後良好。 偶見皮損呈侵襲性增大,向深部生長,破壞眼,鼻,甚至穿透顱骨,侵及硬腦膜,造成患者死亡。 表現為局部輕微損傷皮膚崩潰後即長久不愈,或先有皮膚小結節,其後漸增大,生長緩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爛或潰破,然後潰破不愈。 有時中央時愈時破,並向周圍或深部侵襲,形如鼠嚙,故又稱為“嚙狀潰瘍”。 :亞洲第三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惡性度最高,臨床上依其發生情形分成四種類型,包括惡性曬斑型、表淺擴散型、節節型、肢端型。
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 (1)结节溃疡型:最常见,开始为皮肤色、灰白色、蜡样或暗褐色小结节,逐渐增大,中央出现溃疡,边缘呈珍珠样,严重者可累及局部软组织甚至骨骼。 1切除廣度:對病程長,癌腫較大者,切除範圍應超過癌腫邊緣1cm;對復發性癌腫切除的廣度還要酌情擴大,至少應超過病變邊緣1.5~3cm。 0原位癌I腫瘤直徑不多於2厘米,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腫瘤直徑多於2厘米但不多於5厘米,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疾病病因 基底細胞癌源於皮膚或附屬檔案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細胞,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的基底及邊緣常有黑色色素沉著,本病呈慢性進行性發展。 基底細胞癌是一種皮膚的惡性腫瘤,位於表皮層的下方,是發育異常的細胞所組成。 它容易形成在暴露於陽光下的身體部位,例如頭部、臉部和手臂。 它可以有許多種外觀,雖然生長比較緩慢,但如果不治療,則會侵入到皮膚以下的骨骼,造成損害;且患有基底細胞癌的患者,也更容易得到其他類型的皮膚癌。
麟狀細胞癌的預後與發現的早晚有關,因此越早發現,治療容易且預後越好。 第一種名為基底細胞癌,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7成,通常在頭部、頸部及上身,出現小塊光滑、色澤猶如珍珠般皮膚,表面帶有油光,或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爾會出血,亦有可能長出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 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如患者及時發現,通常可治理。 不少人對基底細胞癌都比較陌生,甚至不曾聽過這個名字,但它卻是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