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化療的恐懼,大多也是來自於這樣的刻板印象:癌症末期、化療、嚴重的副作用(噁心嘔吐、體力虛弱、敗血症)、死亡。 超過一千個大腸癌的病患當中,手術後接受輔助性化療的病患,沒有復發的比例比較高(66%);只接受手術但後沒有輔助性化療的病患,沒有復發的比例比較低 (44%)。 即使有心理準備,仍可能有措手不及的狀況,要記得找幫手。 但只要換個角度想,願意與親人談論安寧療護,無非是希望他們在疾病末期承受最低程度的疼痛,並且有尊嚴地走下人生舞台,這其實是一種愛的表現。
有位老伯得失智症,又中風昏迷,住院時又發現罹患肝癌,因為家屬意見不一致,有的希望爸爸善終,有的主張救到底,醫生只好為老伯插管急救,拖了半年多還是去世了。 近期頻繁住院,體力快速衰退︰很多病人半年、一年內頻繁住院,甚至半年進出病房將近 10 次,病情好好壞壞。 陳秀丹提醒,當住院頻繁、住院天數愈來愈長、間隔愈來愈短,就代表生命可能接近末期了。 善終帶來的後果不僅只有病人本身,影響到家屬、醫療團隊(陳、胡,2011;趙,1997;Hendrickson & McCorkle, 2008)。
癌末定義: シャンシャン上野動物園を出発 ちょっと寝坊も「問題なし」 中国へ
臨床試驗上,曾出現正常肺細胞遭受攻擊,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 CAR-T 細胞的「抗藥性、專一性與治療伴隨的副作用,都是未來要克服的難題。」陶秘華補充說。 癌症的疼痛絕對是讓許多癌友最受不了的問題,有可能是癌症引起或是治療所引起的,持續的疼痛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降低,因此家屬與病人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詳細評估生理狀況之後,共同擬定一個疼痛治療計劃。 癌末定義 惡性腹水是末期癌症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治療目標以緩解症狀為主。 治療方式可從飲食的限鹽限水、利尿劑的使用、適當的腹腔放液甚至可考慮外科手術處置,用以減緩腹水所產生的症狀,改善病人生活品質。
這就是為什麼生病的老年人特別容易出現意識變化的主要原因。 (二)意識改變特別容易發生在生病的老年人身上,這是由於腦部隨著年齡的增加,本身的功能已經逐漸退化,再加上上述各種原因,破壞了複雜的神經傳遞過程,造成大腦無法正確地處理來自於感官系統的各種刺激,因而出現迷糊、昏沈、胡言亂語、或嗜睡的情形。 希爾尼斯發現,很多癌症存活者在康復之前,其生活都有大幅的改變,他們都「跳脫了系統」(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也許是辭掉工作,也許是搬了家,也許是出國等等。 希爾尼斯稱之為「系統變換」,換句話說,這些患者都以某種形式擺脫了自己的壓力。 大約有52%至54%的病人是因為腹水才診斷腹腔內的惡性腫瘤。
癌末定義: 末期がんの診断基準
全台灣每15萬死亡人口中,有3萬人身體插著各式各樣的維生醫療器材(楊、蘇、陳,2013)。 天下雜誌在2014民眾調查發現有七成三的民眾認同「有時要視情況放手,讓病人順其自然死亡」;只有不到兩成二的人主張「不管怎樣,醫生應該用盡所有方法來救病人的生命」,現代人更重視生命尊嚴,寧願活得好,而不是活得長。 因此對家屬進行生與死的教育非常重要,往生前的預防應比往生後的輔導更具積極性。 家屬自身如不能突破對死亡的迷思,或者因照顧角色調適不良,會產生各種原發性或次發性的情緒反應。
這時候不應該仍停留在否認、憤怒、沮喪,以及討價還價的面對壞消息的初期心理機轉;人生的目標在於有沒有把功課做好,而不是風光一輩子。 罹病後他總共存活了15個月,比一般未接受治者多了3到4個月。 癌末定義 但是治療期間進出醫院5、6次,包括切除轉移腫瘤,各種標靶治療、化療。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允亮分享臨床上的經驗是,病人常反映怎麼睡都睡不飽,或者醫護人員觀察會發現,病人對過去有興趣的事情提不起勁,例如爺爺奶奶看到最愛的金孫開始皺眉,一問之下才發現,他還是很愛孫子,但已經不想跟他玩,因為覺得很累、累得提不起興趣,甚至覺得人生了無生趣。 癌末定義 由於自然殺手細胞(NK)可針對癌細胞進行非專一性的攻擊,因此可透過抽血將病人的自然殺手細胞分離出來,加入特定細胞激素培養,讓自然殺手細胞大量增生和活化,再注射回體內,以嘗試攻擊癌細胞。
癌末定義: 肝癌復發與轉移
(一)住院期間,若病人的意識不清楚是因為疾病所致,醫生會視病人的情況及需要做不同的判斷及治療,以期使情況改善。 當您把罹患癌症的家人送進病房,好不容易安頓好了,隔天卻發現他(她)出現怪異行為、語無倫次、意識不清或長時間昏睡等現象,相信您一定很緊張,擔心病人是不是發瘋了? 像是焦慮、不安、憂鬱等等狀況,這個問題不只病人可能發生,家屬也有這樣的可能,透過諮詢、陪伴、團體治療等方式,或是透過靈性力量的提升,陪伴病人走過最後的一段路。
- 個提醒建議,是相關研究、學者專家、病人家屬累積的經驗,供癌末家屬參考。
- 坊間一直流傳雞蛋若吃太多的話,會導致膽固醇飆高,並影響身體健康。
- 研究發現,有憂鬱症狀與幾乎沒有憂鬱症狀的癌症患者相比,憂鬱癌患死亡率高出30%。
- 我們應該根據統計的證據結果,來選擇治療的方式,而不是一昧的畏懼副作用,而延誤的治療的時機。
- 得知這個消息後,吳家上下陷入一片愁雲慘霧,根本沒有過壽的心情。
- 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指出,近七成患者因癌疲憊情緒低落,超過五成的人失去與人接觸的動力,有三成的人感到無助、對未來沒有期待,甚至5%的病友曾因此出現輕生念頭。
雖然大多數癌細胞一出現即被殲滅,仍可能有少數躲過免疫細胞追殺、緩慢地增殖,經過數年、甚至十多年的漫長時間,演化出許多抵抗免疫系統的奇招,最終發展成免疫系統再也無法控制生長的腫瘤。 「認真說起來,其實腫瘤的生長歷程也是很艱辛的。」陶秘華打趣的說。 全球最具名望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 2007 年刊載一篇研究論文,證實了健康生物體內的癌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抑制。 方法是:研究人員先對一群健康小鼠注射致癌物質,經過半年多,發現只有少數小鼠罹癌,大部分仍然很健康。
癌末定義: 免疫系統 VS 癌細胞
說得更清楚一點,癌細胞或被癌細胞馴化的吞噬細胞,用特化的配子 蛋白與殺手 T 細胞表面的「免疫檢查點蛋白」結合,使其失能。 因此,只要投入分別能與之結合的抑制劑,就可以有效阻絕兩者互相接觸,保有殺手 T 細胞的攻擊性,這個方法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首先要注意營養是否足夠、代謝是否有異常的情況,同時情緒、心理等因素也應考量到,家人的陪伴與靈性關懷,都可以讓病友抒發壓力。 此外,也可多鼓勵病人利用白天時間下床活動,甚至讓他做一些他想要做的事情,都可以有所幫助。
根據最新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診治指引,台灣痛風的盛行率約6.24%,等同全台痛風患者就有將近150萬人,其中 … 冬天冷氣團、寒流一來,手腳總是容易冰冷,不論穿再厚的手套襪子都起不了作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許多人來說,談論死亡是一件令人忌諱的事,尤其是與長輩溝通安寧療護時,更是擔心被扣上「不孝」或「不想救我,只想要遺產」等大帽子。
癌末定義: 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
新竹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韋至信說,其實積極治療與緩和安寧療護沒有時間上的前後,應該是相互配合關係,所以病人不能分段,應該給的是全程照護。 在新竹醫院,腫瘤和安寧病房是在一起的,該積極時就給抗癌治療,該保守時就給緩和醫療,根據病人做修正。 一般理想的醫療模式應該是,當病人診斷出癌症時,醫生必須盡力幫助病人,當有治癒希望時就用積極性治療,不可能治癒時就用讓病人舒適為主的安寧照顧。 台灣自1996年起試辦安寧療護,並於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自此安寧療護有了法律依據,成為患者與家屬面對末期疾病的另一種選擇。 「醫生要能誠實面對疾病,主動向病人和家屬表達,」否則他們不知道疾病已到末期、生命有限,可能錯失善終的機會。
目前社會對於癌末的照顧越來越重視,像是安寧照護、病人自主權立法等措施都已經在實行,搭配合適的照顧,讓病人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能減輕痛苦,家屬也能得到慰藉。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倘若癌症誠如漢默所言,是源自心理未解的情緒衝突,只消解決內心衝突就能逆轉癌症,那麼身為癌症病人,何妨先打開心扉,找一找自己心底是否有積壓已久的矛盾情緒(心結、創傷、惡念、對疾病的恐懼等等),認清之後,即設法抒解它,最後消除它。 癌末定義 在這個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實際也就是在看淡與放下自己對某些人事物的「執念」,改以「善念」取而代之。 因此,不同的情緒衝突會引發不同的癌症,例如,骨癌和自貶、自卑的心理有關;肺癌和死亡的恐懼有關;女性左側乳癌和小孩、母親或家庭的衝突有關,右側乳癌則和伴侶或其他人的衝突有關;若是左撇子的女性,則左右側情況相反。
癌末定義: 復發率高的肝癌:認識分期、分類與存活率
(三)家屬也可以透過環境的佈置,使病人在住院期間對人、時、物仍有清楚的認知,例如:在床頭放時鐘、日曆,可以暗示時間、或在床旁放家人的照片、常與病人說話,這都對於病人的意識狀態有正面的幫助。 (四)住院的期間會使病人較少接觸外界環境的刺激,加上病房內24小時的治療活動,如日光燈、翻身、及打針,也會使得病人日夜顛倒,分不清楚正確的時間。 癌末定義 (四)常見的視幻覺包括看見天花板有鳥在飛、床上有蟲在爬、牆角有小動物在跑,因此病人可能會伸出手想要抓,這些都是譫妄常見的症狀。 近年來也加入「第5全」的概念:「全社區」,意即將安寧照顧服務從醫院推展到社區裡,也讓長輩能實現在家離世、落葉歸根的願望。 :因為病人的食慾不佳有時候會是因為病程進展或是疾病造成的,即使安裝鼻胃管或打營養針補充營養,也不一定有多大的效果,有時只是徒增病人的不適。 便秘、噁心、嘔吐、想睡覺、意識不清和排尿困難等等,若發生副作用的時候,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運動不僅能改善疲憊,還能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肌力、心肺功能快速退化,也可改善失眠、緩解焦慮情緒,甚至還能降低癌症復發率。 美國一項針對12萬2千7百名護理人員的癌症研究發現,每週3小時的中度運動,可降低26~40%的死亡率與復發率。 台大護理系主任賴裕和的研究團隊曾請護理人員指導化療期間白血病患運動,每次請患者下床走路至少10分鐘,每週5次,結果病患狀況就有明顯差異,疲倦感不僅沒有加深,整體表現也比較好。 癌末定義 麻煩的是,癌疲憊不似其他副作用如嘔吐、腸胃不適等多會隨著治療結束而消失,甚至可能日益嚴重,影響康復之路。 衛福部立台中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陳駿逸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不同階段癌症病人的癌疲憊發生率分別是:確診癌症階段約有30%的病人罹患癌疲憊,治療階段有40~90%,癌症存活者有30~50%,癌末有80~90%。 癌末定義 雖然臨床上不乏看到治療成功的案例,但因細胞療法是醫學領域中相當新的嘗試,治療成效需視個人體質而定,治療前無法準確預測每個人成功率,因此,患者和家屬在選擇細胞治療前仍需三思,即便結果不如預期,仍能以正向的態度思考:家人將病體奉獻予醫學研究,期許未來能造福更多病人。
癌末定義: 防癌 健康生活5原則
結果證實:接觸致癌物的小鼠體內確實出現癌細胞,只是被免疫系統控制住了。 跟一般病人便秘的原因不太相同,癌末病人會便秘的原因往往跟藥物有關,尤其若使用嗎啡類藥物止痛,就很容易發生便秘的情況。 便祕雖然不會造成生命,但卻造成病人腹脹、食慾不佳等狀況,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要積極治療,先排除阻塞性原因及其他藥物影響,大多軟便及促進腸蠕動藥物治療可改善大部份症狀,症狀解除後仍須少量規則給藥,以免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