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方亦建議準買家到有關發展地盤作實地考察,以對該發展地盤、其周邊地區環境及附近的公共設施有較佳了解。 本廣告╱宣傳資料內載列的相片、圖像、繪圖或素描顯示純屬畫家對有關發展項目之想像。 有關相片、圖像、繪圖或素描並非按照比例繪畫及╱或可能經過電腦修飾處理。 2012年9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啟德新里程》期刊中宣布啟德發展區將計劃以「承」字作主要道路的點題命名,而啟德城中心部分街道則以「沐」字作命名主題。 啟德北部以屯馬綫和啟德明渠為軸綫,一條反C形的承啟道-協調道圍繞,並在啟德站車站廣場、啟德明渠(又稱「啟德河」)及「興建中」宋皇臺站及兩旁以魚骨形的坊里街道連接承啟道,部分坊里為步行街設計,不准汽車使用。 由於設計上以鐵路為主導,只有承啟道跨越屯馬綫及啟德明渠,中間被啟德明渠及屯馬綫上方綠化空間阻隔,幾個坊里之間互不相通。
於是跨到新蒲崗以後,我們過條馬路拐入東頭邨,去賞整治過後的清麗河景。 水在黑夜流動而點點閃亮,再追到源頭,便是蒲崗村道,近着轉線的鑽石山站了。 啟德河設計 乘地底新路,上地面游走一圈,也是重新教識自己擺脫「地鐵思維」的契機:路線圖上連成直線的幾個地方,真實裏的連繫一直在變化。
啟德河設計: 1月 渠務署可持續發展報告2017-18: 活化河道 上善若水
體育場館區位於北停機坪西部,沙田至中環綫(沙中綫)宋皇臺站將會座落此區,西面連接馬頭角,興建具有地標特色的大型多用途體育場館,包括一個設有50,000座位的主場館、一個5,000座位的次場館及一個設有4,000座位的室內體育館。 大型多用途體育場館連接都會公園,市民穿過園景通道及休憩公園後,便可以到達啟德站;場館東面有連接車站廣場的景觀廊,可以遠眺獅子山的景色。 接壤馬頭角的海濱一帶,則會發展為海濱飲食廊,設有小型商店及茶座。 2012年9月27日,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香港缺乏住宅土地供應,故此可以重新思考啟德發展區的發展密度及規劃安排等。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您有權查閱及/或改正您的個人資料。 如需提出資料查閱/改正的要求,或者您隨後不想再接收直接促銷通訊,請聯絡助理項目市務經理,聯絡地址爲香港中環畢打街20號會德豐大廈5樓。 由於啟德用地發展荒廢多時,地政總署以臨時租約型式出租土地至發展方案落實,分別用作草地滾球場和臨時賽車場。 2018年9月,颱風山竹襲港,全港多處塌樹,啟德用地亦曾用作設立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 AIRSIDE除了有近6,000呎的活動場地外,更設有過千呎的藝文創意空間,同時各樓層都有展示不同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並會定期舉辦導賞團。 一家大小、三五知己可來AIRSIDE度過悠閒周末,放慢腳步,參與瑜伽及頌缽體驗 、藝術工作坊、茶道咖啡班等活動,是洗滌身心靈和放鬆身心的好選擇。
啟德河設計: 設計資訊
當局進行文物評估後,確認石橋遺迹的尚存部分具高級別價值,建議作原址保留,並確保石橋遺址方便易達,也要透過適當布局配合石橋本身是運輸樞紐的歷史風貌,及與鄰近的九龍寨城公園建立聯繫。 位於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啟德發展區,AIRSIDE享有九龍東黃金地段的完善交通網絡。 而且地庫與啟德港鐵地庫相連,途中可行經地下購物街,從啟德站或車站廣場步行至AIRSIDE只需1分鐘。 啟德公共運輸交匯處亦位於AIRSIDE,涵蓋多條巴士線,待港鐡沙中線建成後,過海前往中環只須15分鐘,前往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邊境亦只須40分鐘,相當方便。 渠務署回覆,啟德河改善工程需搬遷東頭﹙二﹚邨巴士站,故在河邊建造觀景平台,同時增設巴士候車處,亦可令市民近距離觀賞河景,觀景平台包括特色上蓋,以供市民乘涼及避雨,另設長椅及種植槽。
- 於2010年代,啟德明渠改善工程於2011年年底展開, 以提升排洪能力。
- 香港青年協會成立SLASH POINT計劃,目標是以機構現有網絡資源,為斜槓青年提供更充足的創業準備、營運技巧,以至客戶接觸等範疇資訊。
- 但部分古諮會成員反對密封式設計,認為石橋應承受得起一定程度的風化,反建議在石橋旁加建人工橋及上蓋,讓市民近距離接觸遺迹。
- 如南豐集團今年創立的「世界之約」計劃,以為期一年的《樹影生活節》為主題,主力發展可持續發展、社區設計和文化產業3大範疇的社區項目。
- 現有啟德明渠總長度約2.4公里,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流經東頭村和新蒲崗至啟德新發展區,最後流入維多利亞港,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
- 工程完成後,由於河道環境回復至與以往相若,加上天然河床得以保留,瘰螈自然返回以往的棲身地。
2020年7月21日中九龍幹線隧道22噸重鋼筋支架疑突然塌下,造成1死6傷。 2020年7月14日香港兒童醫院附近地盤一名42歲工人遭一條4噸重的長形管道擊中及壓住上肢,他頭部重傷,送院搶救不治。 2020年6月27日沐元街AIRSIDE一名41歲印度裔男工人,在17樓棚架上工作,一條工字鐵突然斷裂,約9米長、10噸重的斷裂部分擊中棚架,並飛插落2樓平台,工人遭工字鐵擊中及隨竹枝和工字鐵飛墮至2樓平台,身體被竹枝和雜物壓住不治。 現時啟德發展區與周邊只有少數道路連接,但已計劃多個行人、行車道路連接周邊地區。
啟德河設計: 活化市區河流 減熱島效應
適逢今年是傑出青年協會成立45周年,協會於2月12日於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肇行「四十五周年音樂會」,音樂會主題為「團結凝聚福澤共享」,以凝聚各會友,邀請各大傑青包括音樂總監、音樂家、歌影視紅星等表演,團結社會。 財政司長陳茂波指出,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挑戰在於經歷三年疫情打擊,以及外圍經濟疲弱,令數年來累積了頗高的赤字。 啟德河設計 他選用了橙色作為《財政預算案》封面,以信心和期盼為香港建未來。 「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將於5月7號起正式實施,屆時駕駛人士過隧道不用再轉線付費及停車排隊。 項目樓盤景觀亦開揚,其中,東南方向一帶的單位,可遠眺維港海景,至於西北方一帶的單位,望啟德河景為主。
AIRSIDE不單是座購物商場及商業大樓,南豐集團於規劃上費盡心思,融入「和而為一」(Wholeness)的生活概念,將AIRSIDE打造成連結人、社區和大自然環境的地標。 AIRSIDE能滿足全面的生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購物、娛樂、飲食選擇,不單具備多國餐廳,還有大型戲院院線。 他亦指出,啟德河生態價值不高,現時河道內多見的非洲鯽魚「很粗生」,能夠在有污染的河道生存。 「在市區,其實我們也不會預期有很天然的生態,始終市區地方周圍已發展。一般引來魚、雀鳥、蜻蜓,算是不錯。因為那裏周圍已是市中心、石屎,很難變回一條溪流。」親水有不同層面,猶如「水景公園」般的啟德河,也是保育天然河溪以外,推廣親水文化的另一方向。 鄭炳鴻心目中理想的活化計劃,並不止流於綠化河道,而是可以衍生更多可能性。
啟德河設計: 座落黃金發展地帶 享完善交通網絡 連接鐵路及地下購物街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已經收到相關建議,初步認為此方案不適合在東九龍使用。 啟德河設計 啟德城中心規劃了兩條地下街,連接新蒲崗、啟德站、啟德城中心北部商業及住宅地(包括AIRSIDE)、宋皇臺站,經港鐵站接駁九龍城,為香港首兩條地下商業街。 2018年11月14日,地政總署公布高銀金融和潘蘇通分別持有60%及40%權益的合資公司迅富國際有限公司「爆冷」以89.075億港元奪得啟德第4B區4號地盤的新九龍內地段第6591號的用地,地盤面積約為104497平方呎,以最高樓面面積為574733平方呎計,平均樓面呎價15497元。
除了在現有排水工程引入活化河道概念,本署在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中亦加入活化水體意念,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居住環境。 香港土地彌足珍貴,經活化的市區河道及明渠可提供更多公共空間,讓市民走近河道,在河邊漫步、緩跑、以及踏單車等,進行各種近水活動。 啟德發展區提供106萬平方米樓面商業區,不少商業樓面原主要分布於啟德郵輪碼頭外,鄰近新蒲崗的北停機坪地區亦有不少商業元素。 啟德河設計 其中以鄰近協調道的「綜合發展區」商業地皮面積達19.1萬平方呎,地積比率為10倍,提供逾190.5萬平方呎樓面,劃分為東西兩面地盤,將會興建1幢包括寫字樓、酒店及零售的綜合商業項目,將會成為地標式的建築。 不過其後因跑道區的商業地反應欠理想,多塊土地最終改為住宅用地。
啟德河設計: 改善工程
城市研究者黃宇軒認為該處是「各自的門禁社區,可望而不可進」,反而公屋部分才能夠感受到公共空間和人與人互動,對比非常鮮明。 啟晴邨在興建期間採用具環保效益的低碳建築方法和措施,期間可以減少約5萬4噸(約24%)的碳排放量,相當於需要200多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該項目又會採用多項先進的環境保護設計,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的光伏發電系統、具能源效益的照明裝置、雨水收集和灌溉園林系統等等。 董事總經理夏睿德表示,新線可以是與香港島電車有關連或全新造型,要視乎政府決定。
差不多十年前,我曾邀請攝影師Brian Rosa到香港,而邀他來的資助要求項目必須與東九龍有關,就將創作計劃的地點定在啟德。 那時完全無法進入啟德,它就是一大片工地,卻恰巧正中Brian平常的創作理念:他有輯照片,拍世界各地城市圍板上的設計和信息,照片有時融合那些圍板和旁邊的環境,突顯圍板往往代表人們的想像與欲望,充滿「罐頭式」的理想字句和美滿生活的照片。 那時這樣的圍板在啟德已非常多,如今可以踏入的範圍多了,但四處的圍板依然多。 它承載着整個啟德發展計劃的宏大設想,有說未來東九龍才是香港的文化中心,不過如何吹奏,此刻仍是幻想,工程進行中,在啟德地段無論怎樣繞路,都無法親近啟德河。
啟德河設計: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的三名學生跨界合作,實地考察深水埗舊區後,設計出「智能巴士站」,涵蓋可提前通知巴士司機停站等四大功能,減低因司機視線被遮擋而導致的「飛站」情況。
實用面積以及構成住宅物業的一部分的範圍內每一露台、工作平台或陽台(如有)的樓面面積是按照《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第8條計算所得出的。 實用面積及其他指明項目的面積(不計算入實用面積)的詳情,請參閱售樓說明書。 部分樓層外牆範圍設有建築裝飾、金屬格柵及/或外露喉管,詳細資料請參考最新批准的建築圖則。 部分住宅單位的露台及/或平台及/或空調機平台及/或外牆上/附近設有外露及/或外牆裝飾板內藏之公用喉管,詳細資料請參考最新批准的建築圖則及/或排水設施圖。 部分住宅單位天花有跌級樓板(用以安裝樓上單位之機電設備)及/或假天花內裝置空調裝備及/或其他機電設備。 樓面平面圖上所顯示的裝置符號,如浴缸、洗滌盆、座廁、花灑、洗滌盆櫃等乃按最新的經批准的建築圖則繪製,只作一般示意用途。
有關方案將會於2012年4月24日提交予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工程設計於同年8月完成,於9月就工程招標,於同年12月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預計於2016年至2018年分階段竣工。 啟德河設計 啟德河設計 同年6月,渠務署接納了居民的建議,增加興建一條河濱通道供以行人使用。 通道將會興建於樂善道至太子道東之間的啟德河,行人利用通道除了可以往返東匯邨河濱走廊、育群街、樂善道、啟德河以西、東光道及太子道東一帶外,更可以等待日後通往啟德發展區的行人隧道落成後,經由通道進出啟德發展區,貫通四方。 其中接連育群街的部分約90米長,除了改善育群街的行人環境外,市民亦可以近距離欣賞河邊景色,行人橋的走線呈彎形,以保存一列現有樹木及避免影響李求恩紀念中學的圍牆結構。 同年11月28日,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向財務委員會建議撥款24.8億港元,用以改善及重新興建一段啟德明渠,並且會興建淤泥清理站,以提升其排洪能力。 淤泥清理站將會以密封形式處理污泥,並且具備除臭設施,預期每隔2至3年才需要大規模清理淤泥一次。
啟德河設計: 第一百七十九集 財政預算案 2023(土地房屋討論)
2014年8月末,土木工程拓展署公布啟德河概念設計比賽詳情,於同年9月22日截止,參賽者需要配合啟德河道設計人工休憩場地,包括將舊啟德北停機坪明渠兩側及啟德隧道以南設計成為綠化地帶,並且需要配合附近住宅及工商業用地作為綜合發展。 另外,參賽者需要設計一條連接啟德發展區及舊大磡村的道路,以作新舊融合,吸引遊人前往啟德發展區。 比賽分設公開組及專業組,兩組冠軍分別可以獲獎8萬及40萬港元。 因應港鐵沙田至中環綫工程,預計獲獎設計項目最早於2018年起動工,期望不遲於2021年落成。
根據各學校擅長的範疇,共享資源,為學生設計最完善並且與啟德河相關的課程。 一九九○年代起,啟德河河水由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經過二級處理後排放,河內的污染物被沖洗,水質改善,水源亦變得充足。 水是生命之源,水質與環境變化,鄭炳鴻看在眼內,「因為水量很穩定,所以就吸引了很多生態返來。」故他更堅信,不應該使之不見天日。 他認為,不妨借用現有的歷史和自然資產,將啟德河連結周邊的新舊社區,以及人與自然。
啟德河設計: 第一百八十二集 撤銷口罩令
註:有關各項基礎建設工程於2007年啟動後的進展及細節,請參見本條目發展時序一段。 2009年,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新修訂《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於同年3月4日獲得批准。 首期工程佔地2.82公頃,包括面向鯉魚門、位於跑道末端的綠色海濱長廊、環保行人專道及座位設施等等。 其中位於跑道末端,接連啟德郵輪碼頭的空地,為面積達1.5公頃的大草坪,附有園景區域、廣場、座位、洗手間及育嬰房等。
啟德河設計: 我們的科學家
發言人表示,當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了《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該核准圖提供了法定土地用途的規劃綱要,為啟德發展區的發展及重新興建提供指引:啟德規劃區的主題是發展為「香港文化體育和旅遊綠茵樞紐」,願景是「維港畔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社區」。 2003年2月27日,保護海港協會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認為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的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工程違反《保護海港條例》。 法院於7月8日裁決城市規劃委員會敗訴,使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的工程批准被迫取消,並且指出有關填海計劃必須附合3個條件測試:有迫切性、具充分理由及有即時需要;沒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選擇;對海港造成的損害減至最少。 有關判決對於《啟德發展計劃》的填海計劃具有約束力,故此有關工程必須通過上述3項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才能夠得以進行。 為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及《啟德發展計劃》進行諮詢,香港政府於2004年4月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由李焯芬擔任主席,委員會由6名官方成員及23名來自不同專業團體、環境保護組織、保護海港組織、商界等領域的非官方成員,委員會成立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檢討小組就有關計劃提供意見。 是次研究將《都會計劃》的各項概念轉化為比較具體的地區規劃目標和計劃。
啟德河設計: 土木工程拓展署公共服務
於1873年興建的龍津石橋,因為填海興建啟德濱的關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埋於地下,總長度約200米的石橋於2008年4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舊啟德機場北停機坪進行考古勘察,龍津石橋才得以重見天日。 政府計劃把遺跡融入啟德發展計劃,當局認為龍津橋需要原址保留,還應設法跟昔日原址是九龍街的九龍寨城公園「打通」,為未來啟德發展區及九龍城營造新舊交融的效果。 香港政府內部和專業界別一直有意見認為,啟德發展區的規劃太浪費,尤其在香港市區地帶,並且有港鐵的沙中綫和兩座鐵路站,根本就難以再尋找到如此大片可以供予發展的新用地。 梁振英認為對於香港社會急於覓地興建居屋及香港土地供應短缺下,啟德發展區的設計太奢侈;認為啟德發展區的320萬平方米土地只是用以容納9萬人口實在是太奢侈,只相當於3座公共屋邨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