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質采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在學習的問題所在,是注意力不夠,還是基礎不佳等,再與孩子一起討論出解決辦法或具體的步驟、策略。 不過,有些孩童不太會說出自己的困擾,因此師長可以多製造親子或師生共處、討論的時光,從日常互動中,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自在分享他們的生活、想法等。 基因研究中發現,憂鬱症兒童的家族中憂鬱症與藥物濫用出現的機會高,青春期前兒童的憂鬱症比成人憂鬱症有更高的家族遺傳性。 程文紅副主任説,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最容易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關鍵是要重視。 兒童憂鬱症 如果發現以下一些信號,父母要提高警惕:孩子的情緒變得十分暴躁,經常發脾氣甚至打父母;持續一段時間地自卑,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人變得木納遲鈍,獨來獨往,鬱鬱寡歡;胃口不好,失眠,身體頻頻不適。 很多抑鬱症病孩表示,自己曾經有被忽略的經歷,而這次調查顯示,兩成病孩曾經經歷過和親人(父母或其中一方)分離至少一年,一成為單親孩子或孤兒。
- 與其說憂鬱是一種精神疾病,倒不如說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疾病。
- 而玩具就正是他們的詞語,玩的過程就是他們的句子。
- 涉及孩子,家庭,醫生和學校的治療通常效果最好,因此參加孩子的治療預約,提出問題並與他們的學校和其他治療提供者進行交流非常重要。
-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否認憂傷、喜悦、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泄。
-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13日公佈,2021年全美近五分之三青少女持續憂鬱,是青少年男孩的兩倍;三分之一青少女曾認…
- 醫師也可能會問孩子幾個問題以更加了解他們的思維、行為和感覺。
- 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情況,患者可能會有扭曲現實,例如產生幻覺或是妄想的現象。
具體行為上會表現出「意志消沉」、「情緒憂鬱」、「情緒低落」、「悲傷」、「陰沉」、「寂寞」、「空虛」、「莫名哭泣」等等。 漸漸的,孩子會因為芝麻綠豆大的事情流淚,表情灰暗枯槁。 最後,他們會認為「活著真是無可奈何的事」、「自己毫無生存的價值」等,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絕望感,並出現自殺的念頭。 心理: 他們的思想經常帶有負面的傾向,可以利用認知行為療法去改變他們的一些思想偏差。
兒童憂鬱症: 兒童情緒問題的解決方式
預防憂鬱症就像預防感冒一樣,只是憂鬱症比感冒更複雜些。 3.要努力爲他們創造一個愉快的環境,儘量安排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他們與同齡兒童的交往,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他們的心理境界。 要多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們,對他們多加開導,避免專制的家長作風,讓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積鬱傾吐出來,想辦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釋,使孩子滿意。
若發現自己長時間都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在過去兩個星期內,差不多每一天的大部份時間都有以下多個徵狀,而日常生活功能、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關係等明顯受到這些徵狀影響而造成困擾,你就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作抑鬱症的詳細評估。 引用這些過去的研究數字,只是想讓臺灣的家長們知道,兒童憂鬱現象已經是您需要關注與了解的,愈早發現,愈能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協同陪伴,讓孩子能趁早走出憂鬱陰霾。 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幸福童年,每個家庭都美滿平安。
兒童憂鬱症: 兒童抑鬱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表示,運動常是可控制的行為,可以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透過練習讓運動事項變得熟悉,兒童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 罹患憂鬱症的孩子們,以為自己是因為頭痛而導致夜裡無法入睡、沒有食慾,所以他們只會告訴家人或醫師,自己有頭痛的問題。 他們以為自己是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才會導致精神不濟,除非出現相當嚴重的精神症狀,否則他們很少會主動告知家人或醫師。 憂鬱症會導致兒童情緒低落、活動度降低、學習效果不彰、人際關係不良與行為偏差,更會進一步影響到他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發展。 不過憂鬱症是可以有效治療的,父母或師長如果懷疑兒童有憂鬱傾向或異常行為,千萬不可諱疾忌醫,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有效幫助兒童揮別憂鬱,重拾歡笑。
分離焦慮症的徵狀主要是與害怕離開身邊常照顧他/她的重要成人(通常是父母或照顧者)有關。 恐懼症的徵狀則主要是對某些事物或情境表現過分恐懼;而迴避這些事物或情境。 兒童憂鬱症 至於社交焦慮症,患者主要是害怕面對陌生人,當需要接觸陌生人時,會顯得尷尬、害羞、或過度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十分憂慮出席一些可能被人注意的場合;在某些社交場合顯得非常緊張、沈默,渴望儘早離開。 而廣泛性焦慮症的徵狀則包括緊張不安、煩躁、容易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肌肉僵硬難以放鬆和失眠。
兒童憂鬱症: 兒童會被小鬱亂入嗎?
當孩子看到電視上有人自殺的消息,有時會有模仿的舉動。 所以,父母如果在孩子的週記、網路留言或言語之間,發現他有想要自殺的訊息,不要太緊張,因為大人越緊張,孩子的壓力就越大。 父母可以設法找出孩子的壓力源,幫他解決;如果解決不了,也必須告訴他,自己永遠會協助他,或是求助於心理師。
加上這時候的孩子,感情尚未成熟,情緒表達能力不夠,很容易會因「假性症狀」而被大人以為「只是偷懶罷了」。 而最明顯的症狀是活動力突然減弱,不再愛看電視或熱衷喜歡的遊戲,甚至會突然不安而哭了起來。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多半不會自動好起來,情緒的低潮更可能演變至影響較嚴重的憂鬱症。 兒童有時無法直接地描述自己心情,當他們在情緒低潮時,表現的行為有時似乎不一定與情緒的低落相關,然而他們不適應的行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整理行為的改變,常常是憂鬱症的徵候。
兒童憂鬱症: 精神上的症狀
比如四、五十歲的婦女,因為年齡漸長,生理產生變化,導致她們得憂鬱症,這種因為生理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我們稱為「次發性憂鬱症」,至於完全檢查不出來的則是「原發性憂鬱症」或「功能性憂鬱症」。 又比如產後憂鬱症,以前我們以為母親無法接受生了殘缺子女,所以才得憂鬱症,但是有一些健康寶寶的媽媽同樣也得產後憂鬱症;或以為,母親無法接受懷胎十月、胎兒自母體分離邁向獨立的事實,所以得憂鬱症,但卻又不是每個媽媽都如此。 後來研究發現,母親在生完小孩之後,母體產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控管情緒的分泌物質有所改變,所以才會產生憂鬱症。 當出現憂鬱、焦慮、情緒起伏大、易怒、愛哭、個性行為改變、悲觀負面想法、不理性思維、鑽牛角尖、吃不下、睡不著、沒動力精神等變化,表現與平常有明顯差異時,應特別注意。 倘若患者反應過大,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持續超過2週;或有自傷、傷人意圖,親友就須特別當心並協助就醫。 治療青少年期的抑鬱症需多管齊下,從多方面着手:動員家人、老師、同輩,對患者用聆聽方式多了解,支持及諒解患者,改善家庭關係,增強支持網絡,利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去改變他們的一些思想方法,而抗抑鬱藥亦可以幫助一些較嚴重的患者。
我們評估積遜有嚴重抑鬱症,他有超過兩個星期的嚴重情緒問題,影響睡眠及胃口,亦有很多負面思想。 我們與他及家長討論他的診斷及治療方案,並建議他接受較深切的入院治療。 根據我們的風險評估,他並沒有自殺傾向,所以我們容許他繼續接受較頻密的門診治療及跟進。 兒童憂鬱症 有一部份的病人,可能會有更嚴重的症狀,例如妄想、幻覺等。
兒童憂鬱症: 造成抑鬱的原因
Finder.com比較廣泛的產品、供應商和服務,但我們未有提供有關市面所有現有的產品、供應商或服務的資料。 請明白在我們供應的服務以外,你可能還有其他的產品、供應商或服務選擇。 分離焦慮症:異常害怕與父母分離而惶恐不安、擔心父母有危險,甚至會以拒絕上學、嚎哭等不同方法令家長留在身邊。 測試者可按照過去7日的情況回答問題,測試是否產後抑鬱症高危患者。 兒童憂鬱症 若有上述任何症狀或有任何問題都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各有不同,最好和醫師討論什麼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青山醫院在一九九九至二OO二年這三年時間內,推出名為「戰勝抑鬱大行動」之大型教育活動,推出一系列有關抑鬱症的詳盡資料和全面化多媒體社區精神健康教育活動,讓醫院服務區域內之居民及全市民正確而有效地認識抑鬱症。
兒童患者可能突然會變得過分纏著家長、情緒容易激動、或不願意上學等。 而青少年患者除了情緒容易激動外,可能思想亦會變得過分負面,而且明顯減少了喜愛的活動和朋輩的聯系。 人會患上抑鬱症的原因,一般來說,往往是環境壓力加上遺傳因素及成長環境結合導致。 兒童憂鬱症 家人如果曾患上任何情緒或精神病,日後孩子罹患抑鬱症的機率亦會較高。
兒童憂鬱症: 健康網》加國女童診斷患流感 3天後卻在睡夢中死亡
孩子滿足不了需求就愛撒潑打滾,發脾氣且不管不顧,家長要學會找到這類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不是本身自己很急躁,給孩子養成這樣的性格,是不是自己處理的方式不對導致孩子產生了這樣的心理。 這種情況家長要接納孩子的脾氣,然後用合適的語言鼓勵孩子,而不是說一些“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穩定情緒,反而火上澆油。 到一定年紀的孩子總是會因為家長不同意做某事,或者沒有做好某事而生氣,生氣後就喜歡丟摔東西,採取過激行為發洩情緒。 國中生(國一到國三)的憂鬱症,「拒絕上學」會演變成「繭居族」,「有攻擊性」則會變成「有暴力傾向」,最糟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想不開,採取「自傷」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她進一步說明,當憂鬱症者不願意就醫時,親友的態度很重要,避免忽略、不以為然、批判、指責、比較的態度;保持關切、同理心、給予尊重空間,傾聽、支持與陪伴。 以憂鬱症者可接受的理由協助就醫,並鼓勵持續就醫及服藥;倘有自傷行為應尋求外援,請119協助或尋求社區訪視醫療資源。
如果你識別出孩子的體徵和症狀,心理健康專家可以與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尋找正確的治療計劃,以減輕症狀並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 雖然有很多類型的抑鬱症,但兒童中最常見的類型是重度抑鬱症(MDD),持續性抑鬱症(PDD)和破壞性情緒失調症(DMDD)。 特別是千禧年後出生Z世代(也有人稱他們「厭世代」)。 不缺物質,但也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苦悶、掙扎。 如何理解並促進這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政府跨部會的努力與民間共同參與,特別是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等單位的特別重視。 除了維他命B群之外,發酵性食物可以使腸道的乳酸菌長得更好,而乳酸菌可以消化食物成維他命D,所以多吃味噌、優格、優酪乳、黃豆芽等富含乳酸菌的發酵食品,對腸道很有幫助。
兒童憂鬱症: 相處模式 5 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要保持信心
然而,孩童時期躁鬱症診斷困難,因為孩童的臨床症狀與成人不同,通常孩童不會有區分明顯的躁期和鬱期,而是呈現出一段長時間,從數月到一年以上的情緒起伏。 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會對全家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唯有正面應對才能阻止一起陷入憂鬱風暴! 不知如何處理憂鬱症者的言行舉止時,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就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及時拉他一把。
這類兒童病前精神正常,發病時憂鬱症狀明顯,如整天流泪、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可流露出絕望感。 4.有些孩子因身體有關,家庭不幸,學習成績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負擔,認為這一切無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這一類兒童發病前常有明顯的精神誘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災害,或因病住院而離開父母等。 這類兒童病前精神正常,發病時憂鬱症狀明顯,如整天流淚、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慾不振、乏力、失眠、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可流露出絕望感。 有些問題到了青少年時期會有變化,像脾氣變得極端暴躁,這是大腦受到性荷爾蒙刺激、再次出現發展與變化,此時也容易出現青春期的憂鬱症,以前總被認作叛逆期。
兒童憂鬱症: 孩子衛生習慣很差
作者是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有豐富研究與實務經驗。 這本書是根據多年臨床研究而總結的報告,包含7~15歲孩童的憂鬱狀態該如何判別、孩子為何罹患憂鬱症、該如何積極面對憂鬱治療、以及父母該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孩子。 為人父母的人很難相信小孩也會得憂鬱症,更別說是自己的寶貝孩子了,做家長的其實都不太願相信自己的小孩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 該研究收集了 10,233 名 6 至 12 歲的小學生調查樣本,平均年齡為 9.3 歲,並讓他們使用兒童憂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進行篩檢。 至於OMEGA不飽和脂肪酸,它會保護小孩子的腦細胞膜,使神經傳導更順暢。 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主要就是靠細胞裡的神經來傳導電位,所以細胞膜越完整,神經傳導物質就越好,如果這部分的營養攝取不足,就會使細胞膜不完整,神經傳導物質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