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漢語究竟是一種單一語言,還是一個包含多種親屬語言的語族,也備受爭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視粵語為汉语方言之一,並且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 而一些學者和許多粵語使用者則認為粵語是獨立的語言,與官話、客家語、贛語、湘語、吴語、閩南語等主要漢語分支互為親屬語言。 粵語正字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臺灣資策會建立的正體字系統)或使用簡化中文(GB18030)的電腦字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上述系统書寫粵語非常不便。 為解決粵語的電腦文字處理問題,香港政府制定了一個香港增補字符集,收錄了常用的粵字和其他BIG5擴增漢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
- Pɐi3 ŋɐi3,一說本字是「怫㥜」,亦非。
- 唐朝建立之後,粵語再進一步受到唐代中原漢語影響,形成一種又可以應付中古漢語並且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同文法結構嘅語言。
- 」彭志銘顯然未作審音,至於誤解《漢語大詞典》【郇箋】詞條,或因語文能力不足所致。
- 通常借用字不被当作粤语字看待,但日常生活中粤语字用借字比本字的情况要多得多,因本字写法非常复杂冷僻或已经与现代发音相去甚远,时常使不了解的读者难以用粤语阅读。
- 目前粵語嘅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嘅挑戰,雖然冇證據顯示粵語嘅消滅程度快過其他非官話漢語言。
-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語振城邦》第七集(2013) (眼眉條),這個條音字可寫「跳」,皆因「跳」有上下起伏、高低閃動的意思,但準確來講,要寫「」,這個「」字解作「急促的抽搐抖動」的意思,與「跳」有點分別。
足見w與ng在古語中可能互通,「㥜」可讀成「胃」wai6,又可讀成「翳」ngai3,毫不出奇。 古字即是本字、正字,古代汉语经常出现并留存至今,源自省城(今广州),粤语白话文中很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废弃或极少用到的汉字,大部分常用辞典都没有收录。 某些词语在古代常用,但许多仍以古代读法或变音存留在粤语中。 大部分粤语使用者都只会口讲,而不会书写,有些人即使会,也因其书写麻烦而改用新造字或借音字。
粵語正字: Wikipedia:粵語本字表
曾焯文嘗試解釋音轉,但也只是「一音之轉」而已。 【正字不正確】潘永強《廣府俗語探奇》(2005) 粵語這個mɐt7 jɛ5,其實是mɐt7 gɛ2 jɛ5的快讀省音,gɛ2 jɛ5實為「者」的方音異讀。 「者」現在粵音讀dzɛ2,普通話讀音讀zhě,怎會是gɛ2(jɛ5)?
謬誤辨析:《廣韻》:「瘞,埋也,於罽切。」「於罽切」擬成粵音jɐi3,但廣州話無此音節,黃錫凌《粵音韻彙》「瘞」注音ji3。 瘞錢是陪葬的冥幣,「瘞」的意思是「埋」,「瘞錢」即是埋入土中的錢。 瘞錢是紙錢的前身,漢代陪葬時用瘞錢,後世改用紙錢。 《新唐書•王璵傳》:「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溪錢是紙錢的一種,有說因其最初印製地為湖南辰溪而得名「溪錢」。
粵語正字: 香港粵語「正字亂象」初探|九座樓主
粵語的聲調變化分成連續變調與變音(morpho-phonemic change)。 主要發生在複詞或疊字詞,一般來讀低音域(主要是低降調)的第二音節會轉為高昇調。 因此,為咗呢「有音無字」嘅字(或者,應該係唔知點樣寫嘅字),就會寫成同音字(應該係同音同調嘅字),好似聽日嘅 ting¹ 字,原本呢個字唔知係點樣寫,就用「聽」字嚟代替。
《康熙字典•月部•六》朒:《正字通》女六切,音衄。 《康熙字典•月部•七》朘:《篇海》子全切,音鐫。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25(2014) 「兜巴星」正確寫法「㨮膺」。 Jing讀歪[mɛ5]咗聲母就變成sing。 「㨮」、「」以前講過,不再重複,這個寫法參考彭志銘的研究。 【先修未密】文若稚《廣州方言古語選釋續篇》(1993) 葳蕤:衣著穿戴得艷麗鮮明,惹人矚目,廣州口語譽之曰「威水」。
粵語正字: 粗口文化
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向海外迁徙,粤语在加拿大及澳洲等地之華人社區中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需要較佳来源]。 粵語也是除了官話外,唯一在中国之外的大學有獨立研究的漢語族語言[需要較佳来源]。 此外,粵語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歐洲和澳洲、新西蘭、聖誕島等地的華人社區都有廣泛分佈。 近年民間隱然為之的「粵語正字運動」,有其社會背景,這才是「正字亂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此說最早出自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彭志铭《廣東俗語正字考》因襲以為「正字」,主張此說者,從無解釋「焉」何以讀「邊」。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 怫㥜:「怫」,國音「廢」,作「心不安」解,也可讀「痺」,是「悖逆」之意。 「㥜」,音「衛」,作「不得志」和「心不安」的意思。 「怫㥜」,國音「痺衛」,與粵音「閉翳」聲韻俱近,轉音而成,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粵語正字: 保留古漢語用詞
詹憲慈考「嗲吊」本字為「奲窕」已誤;彭志銘因襲詹憲慈,復又附會「他條」;曾焯文復因襲彭志銘,而謂「他條」正寫「奲窕」。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語振城邦》第七集(2013) (他條)「條」字正寫「窕」,「窕」除了解「窈窕美好」之外,亦可解「悠閒」或「鬆動」,《爾雅》有云「窕,閒也」,《荀子•賦論篇》「充盈太宇而不窕」即是「無鬆動位」咁解。 「他」字正寫「奲」,《廣韻》和《玉篇》解作「寬大」。 勾漏片:主要分佈喺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北流市、容縣、博白縣、陸川縣)、梧州市(蒼梧縣、藤縣、岑溪縣、蒙山縣)、賀州市(鍾山縣、昭平縣)同粵西部分地區。 粵語正字 近幾廿年,香港有啲娛樂媒體用晒粵語寫,例如有70年代到90年代好流行嘅香港漫畫,好似《壽星仔》、《玉郎漫畫》咁,入面嘅對白同專欄,都係地道嘅粵語。
帶徵求別人看法的意味啫表示不屑語氣,或表示「而已」的意思係咁咦搣咗一下啫,就喊到咁大聲。 現代人說話的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能簡則簡、能快則快。 例如以前會說「我走先喇」,現在習慣說成「我走喇」、「我走先」,甚至「閃」、「撇」,儘管省去了大部分,但是對方一般明白。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词尾的清輔音插入元音构成开音节,因為普通話沒有[-m][-p̚][-t̚][-k̚]。 而粵語則容易复辅音中的一个辅音省略,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車立,讀lip),讀音將ft淡化為一入聲尾音,而英语中的s等则通过插音构成开音节。
粵語正字: 粤语
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所谓「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來源請求]。 粵語白話文(似乎係講緊「三及第」)嘅書面語[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同粵語口語嘅文法、詞彙、句式吻合,一般認為佢嘅出現唔遲過標準官話中以官話口語為代表嘅白話文。 1949年前,粵語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同埋海外華人嘅社區民間,粵語白話文已經非常盛行,直至1950–60年代先至由政府規定嘅官話白話文取代。 而家,香港、澳門同埋廣東、廣西各地民間仍然有唔少人用緊。
詹憲慈考本字為「」(也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 「濕淋淋」意同「湿漉漉」,本來並無問題,詹憲慈考「淋」本字為「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粵字愛好者多好獵奇而不詳審,由是以訛傳訛。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審查》(2007) :「花冧」的「冧」字正寫是「」,從「乙」字部首,本讀「含」,《說文解字》作「草木之花含而未發」之意,段玉裁注為「花朵未放之蓓蕾」。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29(2014) 「肉酸」,若考究的話,應寫「朒朘」。
粵語正字: 聲調系統
二十世紀後期,越來越多人研究粤語,向研究本字方面有少許成績。 而港澳亦興起回顧此等本字,但認識本字的人較少;用俗字、新造字較多人看懂,但有背棄傳統之嫌。
- 因為歷史嘅關係,香港一段時間俾英國統治,華人之間仍然用中文,大部份人用廣東話,廣東話一路影響寫嘅中文。
- 《廣州語本字》完稿於1924年,因故至1995年始付印成書,由中文大學出版,原書乃詹憲慈手稿影印,本無標點,今為方便閱讀,筆者按文意注上標點,下同。
- 由於國語運動推廣國語和推廣普通話,廣東與廣西等地民眾之粵語會話就逐漸受官話影響──詞彙次序掉換,反而香港等海外民眾之粵語會話保留了較多倒裝詞彙。
- 已故香港作家黃霑有好多作品都係用粵語白話文寫作而成,譬如話散文集《不文集》、小說《香港仔手記》、歌詞《問我》等。
- 喺省港澳一帶,用粵語口語寫文章,代代有人,粵曲同小說入邊嘅例子毋少。
- 借音字是指借音不借義,而訓讀字恰好相反,借義不借音。
這些「正字」的來歷,大多是專欄作家因襲早年未為周密的粵語本字研究,謂之「正字」,推廣者以訛傳訛,由是廣傳,而對這些「正字」的解釋,卻愈傳愈謬,本文稱此現象為「正字亂象」。 本文先回顧粵語本字研究的發展,講述香港粵語「正字亂象」之出現,再以坊間流傳的若干「粵語正字」為例,考查其因襲之所由,辨析其錯謬之所在,最後探討「正字亂象」產生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黃念欣教授喺香港TVB嘅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提出,該詞嘅正字應該為“蘇孲崽”。 “蘇”有分娩嘅意思;“孲”係赤子、嬰兒嘅意思,以丫丫聲描寫嬰兒嘅哭叫聲;“崽”係由“子”字嘅音演變而成嘅,係古時南方方言,讀作zoi2,其後衍生出“仔”字取代了“崽”字。
粵語正字: 常用字詞
廣州網站羊城網為咗保護粵語,就喺2012年12月5號推出咗《舌尖上的粵語》呢部網上短片,推出咗唔夠4日就喺優酷網嘅點擊率超過190萬次,喺新浪微博嘅轉發量超過5萬次,甚至連YouTube嗰邊播放都超過15萬嘅收視率。 呢部短片係以風趣幽默嘅方式介紹咗粵語同埋普通話嘅歷史淵源,以及推廣普通話政策係唔係影響到方言生存嚟喚醒中國人對中國方言嘅保育意識,喺網路引起咗廣泛嘅討論。 而喺香港同埋澳門,市民日常交流,無論喺公共場所、官方場合都係主要用粵語,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同埋娛樂事業嘅繁榮,亦令到粵語嘅文化散佈到全世界。
喺最新一版嘅增補字元集中,重收埋一啲所謂嘅「粗口字」。 日常用語中粵語同官話唔同嘅詞彙可多達 粵語正字 50% 以上。 喺科學技術領域,兩者唔同嘅詞彙就少啲。 有啲詞彙喺官話會倒轉寫,例如「私隱」喺官話就叫「隱私」。 ),係廣東(舊稱「粵東」)、廣西(舊稱「粵西」)、海南三地嘅部份地區同埋香港、澳門講嘅語言;喺東南亞地區同埋一啲廣東人移民地方都有人講。
粵語正字: 部分常用粵語字及其打字法編碼範例
唔好意思,我個人比較直接,我哋香港口語有云:[你話得人,你就要教得],即批評唔緊要,但一定要教返好佢。 粵語正字 先生論文中只有指出他人嘅[不是],但又冇提供正確答案。 我覺得先生論文中所提論點,大有可取之處,但可惜未能提供正確[本字],致難令人心服口服哩。 假借法是六書之一,實屬尋常,借「蔃」為根蔃字,似乎已經約定俗成,借「㨃」為捅、伸之tœy2音字,亦無不妥,彭志銘似乎不知其字為假借字、其義為假借義,而強解「蔃」、誤解「㨃」。 從二人解說可見,「正字」旨在證明的是其為「正確寫法」,不在本字考釋。
粵語正字: 現代漢語-外來詞
有啲未至係歸入粗口,主要係咒人話或者粗口諧聲。 佢哋無一門五傑咁露骨,都係用嚟鬧人或者發洩。 粵語正字 有啲人都忌呢啲,但有啲唔當係粗言,完全無禁忌。 粵語粗口係啲粵語嘅粗俗字詞,字義多數本身係性器官、性行為或者咒人死傷。 狹義上,只係得下節介紹嗰五個字,統統同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