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家族2024詳盡懶人包!(震驚真相)

田先生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除為学校捐资、改善教学环境外,更关心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学素质和管理效能,特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因此多年来一直资助开展校长和老师培訓、德育科研、访问学人计划、学生奖学金、学术研讨会等项目。 田博士認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奉獻,珍惜與青年學子交流對話,以他的人生經驗勉勵年青人自強不息。

田家炳家族

他是個非常傳統的父親,重視教育下一代,重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他雖然不苟言笑,較為嚴肅,但總是關顧每一位子女,每一位孫兒。 編按:香港企業家田家炳先生於2018年7月10日離世,終年99歲。 子承父业,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早已继承父志,二代接力,出任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田家炳家族: 创办人田家炳博士简介

與田家炳極端節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捐助慈善事業的慷慨。 田家炳家族 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教育事業。 追思會現場布置簡單樸素,幾盆白色鮮花襯托着田家炳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再無其他裝飾,契合老先生一生踐行的儉樸作風。 田家炳的家人、曾受他捐助的學校師生、各地教育界和慈善界代表等分別上台,分享他們對田老先生的回憶。 百年人生路上,田先生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兩個「傳奇」——前半生的「創業傳奇」與后半生的「慈善傳奇」。 深厚的家學與嚴謹的家教,成就了他一生樸素慷慨、寬容濟世的高尚品質,并將此品質傳遞給子女以及千千萬萬受惠於田家炳及其基金會的師生們。

田家炳基金會總干事戴大為稱,基金會秉承田家炳的理念,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現狀調整工作方向。 近年來,基金會每年開展約70個項目,總投入在7000萬港元上下,資助範圍擴大至面向全社會,資助重點逐漸從支持硬件改善為主,轉向着重提升教育素質、加強學生全人教育等方面。 其實田家炳的捐獻包括教育、醫療、衞生、交通、文娛及社會福利各方面,當然以教育項目為核心,田先生第一間捐獻成立的學校是在1984年在家鄉的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跟着的日子,他陸陸續續地在大埔縣興建了十間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學。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陳雨瀚校長補充,學校亦在天台安裝太陽能板,教授學生太陽能發電的原理以及是一種環保可再生能源。 世界首富蓋茨(Bill Gate)是捐錢無數的慈善家,他和田先生的善行將留傳於世,世人、國人總會想起這些偉大的人物,偉大的心靈曾為這世界發熱發光。 田家炳說:「教育是一門『永賺不賠』的生產」,所以由1982至2018年的35年來,他把全副的精神和心力都用在教育當中,花了幾十億的財力,「讓愛傳出去,讓愛傳下去」。 他沒有為子孫留下大筆的遺產,反而將名下所有的物業,包括在屯門的四座工業大厦,留給子孫。 田老先生一生60多年的打拼的得益,可說是天文的數字,都全數回饋社會。 1978年恢復停辦了十多年的高考,那時的中國可說是百廢待興,田先生知道「有國才有家」,「取諸社會要還諸社會」的重要,所以集中他的能力和財力,在教育的範疇上不斷深耕細作。

  • 其中,中国内地所有田家炳学校属公办政府学校,基金会不参与任何日常管理。
  • 二十餘年來在全國三十四省、市、區,已資助大學九十餘所,中學一百六十餘所,其他民生善業數百宗。
  • 房氏是个典型的客家女,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虽识字不多,记忆力却相当好。
  • 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

2000年,82歲的田家炳將居住了37年的花園洋房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售出。 所得款項,全部投向內地的幾十所學校;同年,田家炳捐資500萬元,興建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書院。 田家炳家族 田家炳家族 田家炳星1994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并经国际小行星中心编号的2886号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田氏企業和基金會收入受到影響,向來言出必行的田家炳為兌現捐款承諾,變賣住了37年的花園別墅,所得5600萬港元全部用於資助內地幾十所學校,自己年過八旬卻成了「無殼蝸牛」,晚年一直租房居住。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当一个人对财富的分配和消费有很好的理解,躬身力行去体悟财富所蕴含真正价值时,人性与灵魂将获得更高的升华,这种幸福感可能是常人很难拥有的。 而当一个人让财富形态的转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升值后,其所创造的“精神遗产”,是可以惠及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用大篇幅简要地叙述田家炳的家族史、创业史,以及田家炳的功德和以他命名的基金会,从田家炳不平凡人生的传奇历程,我们看到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财富英雄,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财富英雄。 后来,田国璋属下的几个厂,都请田家炳去整顿,田家炳在工业领域的管理上初露才华。

20世纪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移山填海兴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 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 田家炳重視家庭和子女教育,比起物質,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富養」。

田家炳家族: 榮譽

幼稚園方面香港有5間田家炳幼稚園,廣東省大埔縣則有4間,兩地共9間。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广东省大埔县建成。 在香港,田家炳先后创办了塑料厂、化工厂,与李嘉诚并肩成为全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70年代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 这个曾经的超级富豪,没有留下巨额的财富,却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还有大约1800间乡间学校图书室。 但田先生不會破口大駡,只是在成績表上簽了名並囑咐子女要下次努力。 到大學階段,田家炳都希望子女有世界視野,多送子女出國留學,美國、加拿大和瑞士等地。

在他的教育下,9個子女自小懂得勤儉節約、己立立人,也認同父親「留財於子孫,不如積德於后人」的想法。 當年商討賣房捐校時,9個子女無一質疑抱怨,這在看慣了「豪門恩怨」的香港實屬難得。 難怪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曾親自揮毫題詞「積善之家」送給田家炳。 在99歲的人生歷程中,他用前半生書寫了從白手起家到身家數十億的創業傳奇,之后為慈善教育事業捐出絕大部分財產,更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教育興國的理想中。 田家炳中學STEM教學策略同時強調跨學科合作,在校內不同場景滲入STEM教學元素。 郭老師指出,學校整合資訊科技和綜合科學,例如學生會先在綜合科學課學習電學理論,繼而在資訊科技科學習運用電子零件。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田博士資助澳門大學設立「田家炳教育研究所」,開展兩岸四地教育研究,推動學術交流。 1982年,於8月成立「田家炳基金會」,以「安老扶幼,興教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 1958年,因印尼排華風潮日趨嚴重及為兒女接受中華文化,毅然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舉家遷居香港。 他冒著大風險,在荒蕪的屯門填海造地,建廠創「田氏塑膠廠」基業,專事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革,積極扶植人造革下游加工工業的發展和協助香港的塑膠業打進國際市場。

田家炳家族

他又解釋,學校參與EITP後,每年需舉辦3次公開比賽,涵蓋動畫製作、機械人製作及立體打印模型等範疇,比賽亦曾讓學生利用人工智能鏡頭識別象形文字,糅合中華文化與STEM教學元素,讓學生將STEM知識學以致用。 田家炳定居香港時,育有九名子女、兩房太太,還有老父母,一家十幾口,是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中國人重視孝道,作為一家之主,田家炳深知要讓孩子們孝敬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所以他對自己母親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親自端湯盛飯、噓寒問暖,孩子們看在眼裏,亦自然對祖母尊敬有加。 可能也是因为田家炳深耕在中小学事业,他的善行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 18岁远赴越南谋生,干的是推销瓷土的营生,当时的越南还处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华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会恐吓过,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先生讣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基金會以「興學育才,推廣文教,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創會宗旨,致力在兩岸四地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實踐「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信念。 2012年,為慶祝田家炳基金會30周年,特聯同香港教育學院舉辦教育論壇,邀請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學者和各校田家炳項目負責人參加。 截至2014年,基金会在两岸四地共资助了大学92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幼稚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馆1700间。

也许是他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也许是他执着不放弃的精神,他奇迹般地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雖然他年少時沒有機會學習儒家的「四書五經」,但也以明末清初朱柏盧所寫的啟蒙讀本《朱子治家格言》作為做人做事的準則。 另外,「不怨天,不尤人」,雖然時局常變,而政治和經濟的轉變不由個人決定。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後來,轉為了中學文憑考試,畢業生的人數較多,而且田先生的年事已高,過了90歲,便改為讓畢業生到訪田家炳基金會,在那裏與田先生見面。 黃副校長覺得兩位田先生都很隨和,平易近人,關心老師,關懷學生。 老師都很崇敬田家炳先生,很慶幸學校有這一位有心人,出錢資助學校還長期關心,「田家炳」已成為學校的精神。 田家炳家族 田家炳的慈善享誉海内外,品德为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 1982年,他获得英国女皇荣誉勋章;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2010年,又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田家炳家族

他本著「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於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造福桑梓。 田博士以「文教興國」為己任,支持教育質素提升項目,推動國家發展,這也是田博士和家族成員的共同素願。 田家炳专于慈善公益事業,尤重教育,在整個大中華地區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善業。 田家炳家族 於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田家炳先生以「文教興國」為宗旨,支持教育質素提升項目,推動國家發展[來源請求]。 在他的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省、市、自治区、香港、台湾等地建立起以田家炳命名的田家炳中学。 自2009年起,一直為「田家炳基金會」榮譽主席,直至2018年7月10日離世,享耆壽98歲。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2001年4月,田博士毅然出售居住了37年的九龍塘大宅,得款5600萬港元全數撥作捐資教育用途。 自己租住面積約130平方米公寓樓,年逾80的老人毫不介意由有產變成無產,由豪宅搬入小公寓。 田家炳家族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基金會在網站公布田家炳先生於上午安詳離世,享耆壽99歲(足歲為98歲)。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此外,基金会亦面向全国200余所田家炳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倾斜,并推行扶贫奖优计划。 20世纪九十年代,在积极回馈香港的同时,田家炳基金会也致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订定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 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门、多位香港教授学者的鼎力推荐下,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学校资金配合,基金会所资助的学校遍布全国34个省市区。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2009年,為規劃基金會的長遠發展和健全管理制度,將4座田氏工貿及工業大廈捐予田家炳基金會,並邀請香港9所大學校長及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的管治,田氏家庭成員不保留控制權,使基金會成為一個公眾管理的非牟利慈善機構。 大廈租金收益扣除營運開支後,全數撥捐田家炳基金會作慈善用途。 这位99岁的慈善家走了,留下了300多所捐赠的学校 7月10日,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99岁。 提起“田家炳”这个名字,你想起的一定会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或学院。 而他自己,却行事低调,卖掉豪宅、住进出租屋,和自己辉煌的公益事业形成极大反差。 1982年,田家炳成立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

1958年,為咗避印尼排華,又想俾細路接受中華文化,佢舉家移居香港。 創立「田氏塑膠廠」,後成立「田氏化工」,專生產塑膠薄膜同人造皮革。 田家炳(Tin Ka Ping,1919年11月20日~2018年7月10日),男,祖籍广东梅州,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资助各院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赞助教育机构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香港多所大学设立中国学者访问基金;赞助各地田家炳中学举办各类交流考察活动。

1935年,田家炳不足16岁时父亲逝世,刚读完初中二年级的他,为减轻母亲负担,辍学经商,肩负持家重任。 离开了大麻中学,田家炳独自挑起经营“广泰兴”商号的重担,1937年,不愿固守父辈产业的他,离开家乡“下南洋”,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 田家炳生于1919年,出生时父亲已48岁,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因而对他影响不深,像百畴公的事迹,多来自父亲口中方略知一二。 田家炳母亲田房氏,生于1881年,1965年过世,她一生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认养子女的习俗,另养了一子,名叫田家烈。 房氏是个典型的客家女,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虽识字不多,记忆力却相当好。 田玉瑚晚年多病,砖瓦厂多由田家炳操持,钱财进出及用度,都在她脑海中,毫厘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