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小瀝源7大分析2024!專家建議咁做…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沙田圓洲角以東的區域:關於位於小瀝源路、名為「小瀝源」的巴士中途站,詳見「小瀝源 (小瀝源路)」。 沙田小瀝源 區內有兩條環保教育徑,山下及山上段分別位於廣源邨內及花心坑集水區。 此兩條環保教育徑是由沙田循道衛理小學的師生於1995年建成的,並曾經取得獎項;惟日久失修,現在山上及山下段均已荒廢。 小瀝源工業區有兩座著名的工廠,分別為太古飲料控股及金利來。 而當中的都會廣場是區內著名的宗教場所亦是日本廠商麒麟啤酒大中華分部,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機構佔用多達三分一的樓面面積(因而有「教會大廈」之稱)。

建於77年的禾輋邨,是沙田第一款雙塔式大廈(俗稱井字形公屋),屬70至80年代中期香港獨有設計,其特色是一高一低,前後相夾。 然而,這種大廈私隱度不高,可清楚看到對面幾層的居民活動。 據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主任李緯邦(阿邦)表示,沙田古名為「瀝源」,意指清水之源,早在1898年,英國人租借新界之前,已有本地人及客家人居住,但人口不多,不少城市人視之為周末度假好去處。 及至七十年代初,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決定開發沙田,先填平上下禾輋對開的海岸,並於1975年興建沙田首個公屋屋邨——瀝源邨,自此,沙田即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由石門站起步,沿大老山公路下的單車徑走至石門交匯處,踏走行人天橋橫過高速公路。 續沿徑上走,遇分岔路持續靠左(途中右方的三個分岔路口可分別通往大石鼓、石古壟及花心坑)。

沙田小瀝源: 由香港城市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出發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8,200人居住,預計最終可容納達700,000的人口。 而沙田區的65%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共房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主要分佈於城門河兩岸以及半山上的平地。 沙田小瀝源 沙田小瀝源 此外,沙田新市鎮的邊沿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居住人口約為29,000人。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享用此優惠後若轉乘任何一條龍運A線往機場,後者仍可享用「龍運機場巴士及九巴轉乘計劃」,但若先享用該轉乘計劃,則不能再享用此優惠;除此及互轉70K/273A/273D線的部分組合外,此優惠不能與其他轉乘優惠同時使用。 乘客使用此付款方式,不能享有與非九巴/龍運路線之轉乘優惠,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及「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乘車優惠計劃」。 2002年8月18日:來回程改經龍翔道,不經歌和老街及窩打老道。 來回程增設「豐力樓」、「畢架山花園」及「澤安邨」分站;取消「則仁中心」、「石硤尾公園」、「義德道」及「映月台」(往黃泥頭)、「根德道」(往美孚)分站。 1983年5月18日:配合城門河以東發展,更改在沙田區內的行車路線:來回程改經乙明邨外的一段大涌橋路,以及銀城街、插桅杆街及牛皮沙街。

沙田小瀝源: 沙田坳道7482號

同年8月,新界拓展署招標整理該處12公頃土地,並興築道路及一條橫跨小瀝源河(小瀝源渠)的行車天橋,擬建屋邨可容納人口則調低至三萬。 合約於同年11月2日由美敦建築有限公司以4820萬元投得,需時約22個月完成。 小瀝源路(沙田圍路至黃泥頭段)、廣善街及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即屬此項目,約於1986年啟用,以便興建新屋邨。 1970年代,小瀝源及圓洲角一帶填海工程如火如荼。

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內,已有兩幢工廈獲准重建商廈,另有一幢亦正申請重建商廈。 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分劃出沙田區。 然而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至1973年才正式開始,向居民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大規劃填海工程。 其後至1980年代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萬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 沙田區人口多,因此誕生了不少伙數高屋苑,沙田第一城便是其中一例,由長實、 新鴻基、恆基、新世界等龍頭發展商合作發展,52 座物業提供逾 10,600 伙單位,分 7 期發展,主打細兩房,適合上車自住或投資放租。

沙田小瀝源: 沙田區小學

沙田地區,古時被稱作瀝源,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代表城門河清澈的河水。 根據沙田區議會出版的地方志:《 馬鞍山風物志》記載,區内的馬鞍山曾發現過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文物,也有南宋及明清時期的文物. 由於本區接近河流,因此當地的居民往昔以務農為主。 陳顯揚、潘啟聰、歐陽晧江著:《大隧同源:大老山隧道與瀝源發展歷程》,P.53.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 大老山隧道設有職工會,分別為香港隧道及公路幹線從業員總會大老山隧道分會(工聯會屬會),理事長為葉國偉先生;另一工會為香港收費道路從業員協會(職工盟屬會,登記編號:926)。 1987年8-9月,政府為大老山隧道的BOT經營權招標。

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並於沙田村附近設立一火車站,名為沙田站。 自此沙田這個名稱便逐漸越來越被廣為人知,瀝源這個名稱卻反而慢慢被人遺忘。 1920年代澳籍華僑劉希成購入沙田站附近一帶鹹水田,但卻未作發展。 沙田小瀝源 1937年的一場風災,使大埔潮水上漲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進沙田海,並使兩岸大片土地遭淹沒,造成嚴重傷亡。 1950年沙田站附近的大塊農地(即現時新城市廣場一帶)被劉希成兒子劉瑞發展為沙田墟,並於1956年正式落成,佔地15萬呎,而沙田墟所售賣的雞粥及燒乳鴿亦遠近馳名。

沙田小瀝源: 巴士迷事件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近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 1961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定沙田首份規劃圖則LST/19,欲發展成衛星城市。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現小瀝源村以前位處沙田海東岸淺灘,為眾水所圍,左首為觀音山坑(馬麗口坑,中下游現為大老山公路近收費廣場覆蓋)下游打倉埔坑,右首為浪下坑(老鼠坑/鸕鶿坑下游,現為廣源邨及廣善街覆蓋),村後(北面)則是擔水坑(花心坑下游)。 沙田海沿岸古稱「瀝源」,因小瀝源谷位處沙田海東端,粵語稱水坑、河流為「瀝」、末端為「篤」,故稱「瀝源篤」;因此地為水所環,又稱「水瀝源」,一字之轉而成「小瀝源」。 小瀝源(Siu Lek Yuen)位於沙田區城河東圓洲角以東、水牛山西山麓,主要為住宅及工業區,亦是大老山隧道入口所在。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88, 89, 91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1981年3月6日:晚上11時40分,一輛往長沙灣方向的巴士駛至沙田酒店對開時,與一輛貨車迎頭相撞,兩車共12人受傷。 此路線在1996年加入空調巴士行走,用車以丹尼士巨龍(9.9米ADS、11米AD)及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包括由出牌起至退役前一直為此路線掛牌的AV143/GX9743)為主,同年部分非空調巴士掛牌車改回丹尼士喝采。 1997年利蘭勝利二型大量退役後全線改派11米三軸巴士行走。 有關內容只供參考,並會因應車務調動而更新(查看更新表)。 如要查詢有關路線的最新用車資訊,請參考ACROSS網站中的詳細資料。

沙田小瀝源: 沙田 (香港)

88 校網最具特色屋苑之一,算是背靠九肚山、前臨馬場的駿景園,由港鐵及新鴻基共同發展,分 2 期建成,於 1995 年入伙,10 座物業共約 2,500 伙,主打千呎大戶,當中以 1 期較近馬場,其餘景觀主要為內園景或山景。 屋苑設雙會所,基座亦設商場,提供穿梭巴士往返沙田市廣場,步行至港鐵火炭站約 14 分鐘。 沙田區91校網覆蓋沙田市中心、火炭、馬料水、排頭、小瀝源等地,範圍極廣。 新界區小學一般不被看好,但沙田區小學的出產卻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學生更能升讀九龍港島區的名校。 91校網雖然並非傳統名校網,卻是沙田地區名校的集中地,因此受不少新界區家長慕名而至,於同區置業。 千居整理 91 校網的小學排名、各小學的結龍 / 聯繫 / 直屬中學,嚴選區內名牌屋苑,教你選校揀樓策略,助家長為子女升學作最好準備。

2000年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啟用,介紹香港傳統文化、習俗及藝術,可同時容納六千名遊客,現為香港最大規模的博物館,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亦位於沙田排頭。 截至2021年,沙田區共有53間中學,包括3間官立小學,39間津貼中學,11間直資中學,是香港所有地區中最多的。 沙田小瀝源 此外沙田亦是全港最多英文中學(有關概念已成為歷史名詞,詳見英文中學條目)的區域。 香港明愛於沙田設有明愛社區書院於文禮路18-24號和明愛社區進修中心於沙田圍崗背街7號聖本篤堂2樓。 原先於德福花園及城大校園設校的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2019年易名香港伍倫貢學院),亦將於2023年遷入柏傲莊預留樓層,成為沙田區第五所大專院校。

沙田小瀝源: 香港島

而途經沙田區的麥理浩徑,由北潭涌至屯門,全長100公里;衛奕信徑則全長78公里,由赤柱峽道至八仙嶺,其中於第5段途經沙田。 香港賽馬會亦於1982年同年成立銀禧體育中心(現稱香港體育學院),為香港提供綜合體育訓練場地。 而城門河亦是中國香港賽艇協會沙田賽艇中心及石門賽艇中心的訓練中心,提供賽艇訓練,並培養了不少出色的賽艇運動員。 而於馬鞍山的馬鞍山公園則於1998年啟用,建築以歐陸式古典風貌為題。

沙田小瀝源

屋苑自設中型商場,大部分單位外望不同程度河景,步行至港鐵第一城站約 5 分鐘。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146條路線增設巴士到站時間預報服務 覆蓋逾半九巴及龍運路線〉[新聞稿],2015年6月26日。 此路線開線時,用車以丹尼士喝采(N)及利蘭勝利二型(G)為主,1985年前者全數調入觀塘車廠,改派利蘭奧林比安9.6米(BL)行走(因為當時長逾11.3米的巴士無法進出小瀝源總站)。

沙田小瀝源: 路線資訊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及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的各階層人士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 2012年,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批予新世界發展,是沙田區首個(亦可能是唯一)高度超過200米的發展項目,補地價僅次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及港鐵黃竹坑車廠上蓋。 1982年,區內首個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於圓洲角附近落成,電氣化後的九廣鐵路(英段)沙田站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同時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啟用。 1967年,獅子山隧道南行管道建成,大幅改善沙田的對外交通,日後成為沙田連接九龍的最直接路徑;同年11月,中文大學舉行奠基禮,正式開建。

  •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 小瀝源(Siu Lek Yuen)位於沙田區城河東圓洲角以東、水牛山西山麓,主要為住宅及工業區,亦是大老山隧道入口所在。
  • 現時沙田市中心有14條行人天橋(包括新城市廣場連接南北兩翼的行人天橋,最遠連接至禾輋邨美和樓,全長超過2公里)連接各大商場,令沙田市中心成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亦使該地帶成為新界東的最主要購物區)。
  • 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及8號幹線沙田至長沙灣段已在2008年3月正式通車,首次沙田有一條公路能直接把西九龍和沙田連接起來,把來往沙田至西九龍一帶的車程大大縮短,加快沙田至西九龍及葵青的交通。
  • 由石門站起步,沿大老山公路下的單車徑走至石門交匯處,踏走行人天橋橫過高速公路。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於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及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沙田小瀝源 小瀝源村是小瀝源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村落、亦是沙田現存第二條村落,乃村內蔡氏十二世祖蔡景松於大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由新安縣蔡坑鄉遷到瀝源元豐鄉闢地建村,成沙田蔡氏鼻祖,並有後代於清初遷至同屬瀝源的田心圍。

沙田小瀝源: 沙田總覽

於農曆五月初五,沙田體育會會於城門河舉辦沙田龍舟競賽及國際龍舟邀請賽,當中政府部門更會一同參加,吸引市民到兩邊河岸觀看賽事。 當中舊沙田車公廟建於明朝末年,屬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現今已停止向公眾開放。 而新沙田車公廟則於1993年落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比舊廟大8倍,讓寺廟能容納更多善信。 沙田另一寺廟萬佛寺,由月溪法師在1957年建設,特色是寺廟設有小金佛像12,800尊及於廟外設有十八羅漢像。

沙田小瀝源: 使用情況

惟直到1973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才正式開始,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的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大規劃填海工程。 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 198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0,000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份,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而沙田區議會亦於1981年4月成立。 其中,沙田小瀝源工業區涉及7幢工廈,佔地共約7.48公傾,相關位置鄰近港鐵第一城站,該區設有7幢工廈物業,該批工廈圍繞的中央位置現為巴士廠。

沙田小瀝源: 沙田文化博物館

全場共分大、小兩個單車場,全都為兒童們度身訂造,斜路、平路等也設計得宜,無論踩兩輪車,還是三輪車都會很安全。 大埔海濱公園及大埔科學園的單車徑連接一起,可以由科學園開始踩起,踩到至大埔海濱公園,然後在公園內放風箏及野餐。 科學園的單車徑沿吐露港而建,一邊踩一邊欣賞沿岸風光,既有大人的專用單車徑,更有小朋友的單車徑,讓小朋友也可享受單車時光。 其單車設施是首屈一指的海濱長廊,整條單車徑沿海邊而建,連接調景嶺、將軍澳及日出康城,全程約長6公里。

2011年時任香港特區政府地政總署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 然而在沙田新市鎮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大量以「沙田」爲名的建築物、屋苑和組織,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廣場、沙田體育會等都選擇使用“Shatin”作爲對應中文名稱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詞。 不過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說出「沙田」之名時都不會區分“Sha Tin”和“Shatin”之發音差異,或直接使用中文稱呼。 若鍾情市中心地段,享用優質交通及購物配套,不妨留意位於沙田正街的偉華中心,毗鄰港鐵沙田站及沙田城市廣場,由和記黃埔發展,4 座物業提供逾 830 伙單位,主打中小型戶,於 1986 年入伙。 至於沙田廣場及新城市廣場,因面積較大,較適合換樓客。

沙田體育會成立於1982年,積極培訓優秀運動員,亦為居民提供各項體育項目訓練班及比賽。 沙田小瀝源 同年沙燕棒球隊成立,得到時任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支持,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少年棒球隊。 及至從1984年起舉辦的沙田龍舟競渡,每年端午節均吸引不少健兒到沙田城門河上較量,很多公司亦派員參賽同歡,同時亦催化了香港龍舟運動的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