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3年以一級榮譽畢業於英國樸茨茅夫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應用環境科學學士課程,並於1996年完成修讀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哲學碩士學位。 2002年,梁教授加入香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研究),2013年成為教授。 他於2017年獲日本生態學會授予享負盛名的「第19屆生態學琵琶湖獎」,對他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在亞洲作出的社會貢獻表示肯定。 梁美儀 2018年,梁教授獲《亞洲科家雜誌》選為百大亞洲科學家,是亞洲區科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並在同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任命為太平紳士。 於2020年8月,他回母校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化學系講座教授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香港海洋生物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前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院長兼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香港大學理學院前副院長(科研及研究生事務)及香港大學馬禮遜堂前舍監(2011年至2017年)。
- 梁美儀提到,香港是「全球海港研究計劃」試點城市之一,該計劃亦在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全球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進行為期12個月的研究。
-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指,報告初公報指惹來各界嘩然,因抗藥性或產生超級惡菌,政府應警剔,同時檢視污源頭,又呼籲市民不應在河流釣魚食用。
- 據官方介紹,這計劃的目的在於支持香港各院校於2012 年「三轉四」時所必須的通識教育課程,以維持香港的「高度社會自由」。
- 他在2018年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教授合作建立一個全新的科學模型。
- 隨後,我十分榮幸地考獲太古公司的博士獎學金到格拉斯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
- 在這虛擬的社交平台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中對事物看法較相近的用戶會連繫緊密成為好「朋友」,不斷追隨彼此的訊息。
- 中大擁有數十年推行通識教育課程的經驗,即使去年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相對通識課程的改動較其他院校小。
他指,人類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已夠多,能夠做的是盡量修補,盼留給下一代一個仍然美麗的海洋。 城大學者憑預測系統 奪2022亞馬遜研究獎香港城市大學數據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喬瀟博士,憑其項目「預測成功的科學合作」,在應用機器學習研究領域獲頒2022年亞馬遜研究獎,是今屆唯一來自亞洲大學的得獎者。 歷史上通識教育的起落,除了從事通識教育人員的努力外,亦和政府、大學領導層、校內師生社群以至社會大眾怎樣理解大學教育的目的和通識教育的意義有關。 今天香港社會上對通識教育有各種各樣不同看法以至誤解,燦輝教授將他多年來從事通識教育建設的反思和心得結集成文,從教育理想的高度論證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十分適時的。
梁美儀: 科學日常
例如他試過遭主婦「挑機」:「知不知怎樣令蜆快些吐沙?」他帶着疑問回到實驗室,他估計蜆吐沙與水溫、水的鹽度等有關,於是做實驗證實蜆在低溫及中鹽度,吐沙最快,而放生鏽刀的民間智慧只令蜆嘔吐,最後這研究在國際科學期刊發表,令他自豪。 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註6)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梁美儀 簡而言之,它是美國國務院直屬的一個學術計劃,由Fulbright Act of 1946成立,並非什麼NGO,在香港是通過港美中心和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協助運作。 從該法例的相關條文顯示,這赤裸裸是美國人在冷戰時期推出來的戰略計劃,目的是向全球推銷美國人的價值觀,對付共產主義的挑戰,適用於「處於從極權過渡到民主政制而處於過渡期的國家」。
2012年8月17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委任梁高美懿為薪津獨立委員會成員,任期至2014年3月31日為止。 面對大學師生和公眾的「通識沙龍」、推廣閱讀文化的「讀書會」,以及以參與通識教學的老師和管理人員為對象的「通識午餐聚會」,亦在他作為通識教育主任的任內推出,一直延續至今。 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課程概念,在19世紀20年代末已在美國提出,兩個世紀來經歷了不少高峰與低谷。 梁美儀 在美國,通識教育發展史上有過三次所謂通識教育運動,不過至今無論在理念的定義、教育的內容,以至人才培養的模式各方面,都還沒有統一的共識。
梁美儀: 電視劇(亞洲電視)
然而,把他的人生再次帶到海洋的,則是1996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的環境科學哲學碩士課程。 梁教授的學術生涯並非始於國際名牌大學,而是在一所本地工業學院接受全方位的環境科學訓練,透過參與專題研習,掌握收集準確的數據和實際的解難能力。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是亞洲最傑出的海洋科學家之一,由1999年至今共發表過210篇學術論文。 2018年,梁教授榮獲《亞洲科家雜誌》選為百大亞洲科學家,是亞洲區科學領域的代表人物。 另外,由於團隊發現方向朝西的海堤,因夕陽日照問題令海洋生物難以生存,目前正與建築師合作將磚塊加上遮陽擋板,預計一年半後會有成果。 花名「波波教授」的梁美儀近日再次亮相,是為介紹團隊首次在本港水域發現16款底棲蟹的研究。
認識張燦輝教授轉眼已快半個世紀,而與他共事,一同為通識教育事業奮鬥亦超過20年。 江美儀寫道:「多謝你同我預早慶祝生日,重(仲)搞到我好怕醜添!繼續慶祝生日月!」踏入9月,江美儀連日來都有慶祝生日活動,不過其他生日飯就未見她公開友人樣貌。 而今次同Isabella的合照,見到戴上帽一身運動打扮、素顏的Isabella,從後攬實江美儀,二人笑得好開心。 梁洛施(Isabella)近年返港定居,早前再簽經理人「復出」娛樂圈,不過卻嚴選劇本及工作,深居簡出,只間中更新社交網。
梁美儀: 電視劇(無綫電視)
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行政總裁梁美儀直言,本地企業減薪及裁員已成為普遍現象,企業要求各部門主管減省15%成本是「基本」,除了財政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企外,國際大公司亦面對同樣壓力,部分更計劃全球減薪裁員。 當中零售、旅遊、貿易業等為重災區,但對醫療及受惠數碼化浪潮的資訊科技業影響則較輕微。 他隨後到英國樸茨茅夫大學(University of 梁美儀 Portsmouth)攻讀應用環境科學學士課程,並於1993年以一級榮譽畢業。
清朝一代名士鄭板橋,經歷了一生的辛酸苦楚之後,終於明自了人生的真諦:難得糊塗。 於是他將此作爲自己一生難得的經驗流傳後世,希望後人在難得糊塗中,有更好的人生。 梁美儀 王陽明:人到五十,難得糊塗,這3件事要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王陽明享年五十四歲,在人到五十的時候,悟出「難得糊塗」的行事準則,常聽老人說人生在世難得糊塗,在讀過王陽明「心學」後我才領悟到原來有3件事需要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
梁美儀: 梁美儀教授
研究的前兩個部分已順利完成,包括在屯門、馬料水、西貢等地設置人工生態磚塊,第三部分的研究將會在荃灣進行,預今年年底完成。 研究人員發現,人工組件上的物種增加了19%至51%不等;生物數量亦有大幅度增加,由59%至416%不等。 團隊亦留意到,磚塊設置於高緯度地區及低緯度地區帶來的生態多樣性影響有差異,前者會吸引靜止的生物進入棲息,比如藤壺、管蟲等,後者則會吸引多動的生物進入生活,例如珊瑚魚等等。 相比平滑的海牆,設有罅隙的人工生態磚塊,明顯能承載更多物種及生物數量,且因為磚塊設有較多遮陰地方,有助表面降溫,吸引更多螺類及帽貝等物種在其上生長。 團隊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海洋污染簡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發表。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昨在發布會上表示,按生態環境原理、運用人工生態組件製成的磚塊,均有罅隙及溝槽,供海洋生物棲息,並有陰暗部位,減低磚面於潮退及夏天的溫度,解決過熱問題。 精專研究與職業導向兩個發展的方向雖然不盡相同,但兩者都令大學體制相應轉變,專科院系成為大學教研制度依託的骨幹。 提倡學生在專科學習外要修讀通識教育,可以說是現代大學教育發展大趨勢中的一股逆流。
梁美儀: 香港城市大學
2017年11月12日,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梁美儀教授獲授予「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SETAC)院士」之名銜。 梁教授更熱衷於研究污染限度(即環境閾值或水質基準)會否隨着原位環境條件而改變,以及是否能夠利用實證模型去預測污染限度。 由於各種生物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下,對化學污染物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所以這項研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工作。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梁教授的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以溫度和鹽度為變數的模型,揭示這些變數如何影響金屬污染物(銅、鎳、鎘、鐵、鉛、水銀和鋅)對海洋生物所產生的毒性。
該研究成果已經刊登於國際期刊《海洋污染簡報》及《全球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 梁美儀 「研究結果顯示,人工生態組件有效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項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現有的所有海堤。」該研究項目屬「全球海港研究計劃」一部分,該計劃在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全球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研究為期12個月。 2000年,梁美儀在科研路上再次取得突破,成為格拉斯哥大學海洋生態毒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