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12大著數2024!(小編推薦)

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 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 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

8、抑菌試驗:大黃的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其有效成分已證明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的抗菌作用最好。 大黃酸和大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15微克/毫升及10微克/毫升。 此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及皮膚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大黃: 大黃分佈範圍

(2)如用本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藥效會減弱。 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 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 由於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

大黃

生大黃苦寒沉降,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瀉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積導滯、瀉火解毒的功能。 大黃 用於實熱便祕,高熱,譫語,發狂,吐血,衄血,溼熱黃疸,跌打瘀腫,血瘀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癰腫疔毒;外治燒燙傷。 如治熱結便祕,潮熱譫語的大承氣湯(《傷寒論》);治溼熱黃疸的茵陳蒿湯(《傷寒論》);治熱毒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金貴要略方論》);治瘡癰腫毒,或燒傷、燙傷的金黃散(《外科精義》)。 《中國藥典》2015年版記載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胃腸積滯、濕熱瀉痢、血熱出血、咽喉腫痛、癰腫疔瘡、瘀血、濕熱黃疸等症。 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製成注射液100毫升。 對血小板減少症每日1次,手術後止血用每日2次。

大黃: 藥用部位

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後進行,春夏季施油餅或人畜糞水,秋季施土雜肥及炕土灰壅蔸防凍,如堆肥中加入磷肥效果更好。 大黃根莖肥大,不斷向上生長,所以每次中除、追肥時,都應培土,以促進根莖生長,又能防凍。 大黃移栽後在第3、4年的5~6月間,抽苔開花,除留種以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以免消耗大量養料,以利根莖發育。 高10~15cm時定苗,每穴1株。 子芽繁殖:在收穫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的萌生健壯而較大子芽摘下,按行株距55cmX55cm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cm,踏實。 栽種時在切割傷口塗上草木灰,以防腐爛。

清寧片爲圓形厚片,表面烏黑色。 生大黃就是將原生大黃洗凈切片晾干,在晾干之后將生大黃進行合理的配伍入藥,具有涼血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在臨床上用用生大黃可以治療口舌生瘡和大便干燥等疾病。 生大黃味苦性寒,在用藥過程中可以配伍枳實、厚樸、芒硝等藥物,緩解腹部疼痛以及腹痛便秘等症狀。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稱。 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洩。

大黃: 大黃是什麼?除了烘焙還有其它烹飪及吃法

但若作為內服藥則需注意:由於大黃苦寒,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寒者、老人、小兒、婦女胎前產後、月經期、哺乳期均需慎用。 大黃有墜胎作用,所以懷孕期禁用。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鬱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機】本方主治少陽陽明合病,仍以少陽為主。 證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鬱鬱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

大黃又名膚如、將軍、川軍、黃良、蜀大黃、錦紋大黃,屬攻下藥。 爲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及根莖。 大黃 《中醫大辭典》:掌葉大黃的根莖還含番瀉苷A、B、C。 有緩瀉作用,其有效成分以番瀉苷A作用最強,本品含相當數量的鞣質,故在產生瀉下作用後可出現便祕。 《中醫大辭典》:掌葉大黃或大黃、雞爪大黃三種大黃的根莖均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以及其中某些物質的葡萄糖苷和雙糖苷。 掌葉大黃的根莖還含番瀉苷A、B、C。

大黃: 大黃的採收與初加工

《吳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Tanguticum Maxim. 《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徵吻合。

大黃

此外, 大黃 哺乳婦女服用后, 嬰兒吮食乳汁, 可能引起腹瀉, 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 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 故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 (存性),略噴清水,取出曬乾。

大黃: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後方》:大黃湯

《中藥大辭典》: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釐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 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 證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未離少陽;嘔不止與鬱鬱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再與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
  • 以水6升,煮3沸,去滓納消。
  • 【注解】“錦紋”:指大黃藥材表面或橫切面上類白色薄壁組織與紅棕色射線及星點交互排列形成的織錦狀紋理。
  • 實驗證明:大黃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確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 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 氣虛同以人參,名黃龍湯;血虛同以當歸,名玉燭散。
  •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當時都是我們第一次擁有新鮮大黃,擺在窗台上擱置多日不知該如何處理。 大黃 版權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 我們分享的部分文章段落、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大黃: 方出《韓氏醫通》卷下,名見《金匱翼》卷七:大黃湯

若裡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 大黃收載於《神農本草經》,是一味瀉熱毒、蕩積滯、行瘀血的良藥,倍受醫家的青睞。 據統計,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共有36個配伍大黃的方劑。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以治療熱病善用寒涼藥而著稱,他的弟子中就有一位叫「穆大黃」的,其河間學派的用藥風格可見一斑。 明代醫家張景岳將大黃與人參、熟地、附子並稱為「藥中四維」,創製了40多個含大黃的復方。 在中國醫學史上,從宮庭醫案、醫家著作到民間單方,從配伍內服到炮炙外用,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破積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醫家和病患所稱道,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洗劑等。

大黃

星點:大黃根莖橫斷面上散在暗棕色的異形維管束,如星點狀紋理。 係髓部細胞所形成的次生分生組織所產生。 每個異型維管束的形成層呈環狀,中央為韌皮部,近形成層處有時可見粘液腔,外側為木質部,射線深棕色,呈星芒狀射出。 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澱粉粒和草酸鈣簇晶,習稱「檳榔紋」、「朱砂點」或「錦紋」,即指異型維管束和深棕色射線。 依據異型維管束數目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可以區別常用的幾種大黃。

大黃: 大黃中毒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54nm。 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峯計算應不低於3000。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l0cm。

  •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 本品與芒硝皆為瀉下要藥,均可入血分,二者相須,攻下之力大大增強,能除血中之伏熱,通血中之瘀蓄,但本品苦寒,善於清熱。
  • 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千金方》稱大黃為錦文大黃;《吳普本草》稱大黃為黃良;李當之《藥錄》稱其為將軍;而《中藥材手冊》則稱之為川軍。
  • 微酸的大黃配上香濃卡士達與塔皮,好吃不膩,我跟小英一天完食。
  • 【處方】 大黃(銼碎,醋少許炒)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吳茱萸(浸洗,焙乾,炒)1分,雄黃(研)1分。
  • (5)止血與應激作用:大黃酚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傷口滲出,改善血管脆性,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黃素-6-甲醚也有明顯的促血凝作用。

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 1.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淨雜質, 大小分檔, 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 切片或切成小塊, 曬乾。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 微燜, 置鍋內用文火微炒, 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大黃: 《聖濟總錄》卷八十:大黃湯

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後無疤痕。 大黃能減輕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 食用大黃苷有雌激素樣作用。 口服大黃蒽醌類易吸收,排泄也快,瀉下成分還能排泄於乳汁中,乳婦服用後,可引起嬰兒腹瀉。

大黃: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大黃湯

本晶既清熱涼血,又能化瘀解毒,若用於止血常與白茅根、牡丹皮、茜草等配伍;若用於化瘀,常與當歸、川芎配伍,如大黃當歸散。 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微,並有涼血化瘀止血作用。 如治大腸有積滯的大便出血及熱邪傷絡,血不循經之嘔血、咯血的十灰散(《十藥神書》)。 熟大黃,經酒蒸後,瀉下作用緩和,腹痛之副作用減輕,並能增強活血祛瘀之功。

大黃: 清熱解毒

廣泛用於治大便秘結、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痄腮、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淤血經閉、產後腹痛、跌打損傷、溼熱洩痢、黃疸、水腫、中風痰迷等,有盪滌胃腸,推陳致新,安和五臟之功。 大黃的使用有很多的注意事項,我們需要廣泛關注的,大黃的用處非常多,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利咽消腫,我們需要詳細瞭解大黃的功效,這樣才能更好的使用。 【藥理作用】1、掌葉大黃及雞爪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是結合狀態的大黃酸和類似物。 本品因含鞣質及沒食子酸等,又具收斂作用,故大劑量使用大黃時先瀉後便秘。 若煎藥時間過長,則蒽醌類化合物及結核性大黃酸和其類似物破壞較多,鞣酸等成分大量煎出,故僅有致便秘作用,而無瀉下作用。 大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