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L的病理诊断更多的是一种排除法,形态学特征包括淋巴结和脾脏的生发中心缩小、边缘区增宽。 MZL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0(-)、CD20(+)、CD23(-/+)、CD43(-/+)、CyclinD1(-)以及BCL2(-)。 T(11;18)、t(1;14)、t(14;18)和t(3;14)是MALT中比较常见的染色体改变。 FL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惰性NHL,在西方国家约占NHL的22%,在中国占NHL的2.5%~6.6%。 既往文献报道,中国F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约为49岁。
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任何人若出現淋巴結脹大、持續發燒、大量夜汗、皮膚痕癢及消瘦等徵狀,便要提高警覺,盡早求醫。 淋巴肉瘤 專家指出,淋巴肉瘤和多數腫瘤一樣,在早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如果患者能仔細發覺,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淋巴肉瘤的早期症狀主要表現在出現無痛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後其他部位如頜下、腋窩淋巴結也會陸續被發現。 淋巴結可從黃豆大到棗大,中等硬度,堅韌、均勻而豐滿。 貓被認為淋巴癌之發生與FeLV/FIV有很大相關性,大多與發生的器官或位置相關,最通識的症狀為精神變差、體重減輕、發燒、食慾下降甚至絕食、毛髮脫落或嘔吐。 多發型的症狀常見淋巴腫大、肝/脾腫大,甚至骨髓抑制、低蛋白血症、消化道型可見嘔吐、下痢、便血。
淋巴肉瘤: 常見癌症種類
CLL/SLL属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CLL和S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CLL以骨髓和外周血受累为主要特征,SLL通常以淋巴结病变为主。 ②不符合移植条件的DLBCL患者:若患者不符合移植条件,则可选择参加合适的临床试验,或二线治疗,或姑息性ISRT,或最佳支持治疗。 二线治疗方案包括GemOx±R方案、CEPP±R方案、CEOP(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强的松)±R方案、DA-EPOCH±R方案、GDP±R方案、吉西他滨+长春瑞滨±R方案、利妥昔单抗方案。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的治疗包括:维布妥昔单抗(适用于CD30阳性的DLBCL)、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适用于non-GCB型DLBCL),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适用于non-GCB型DLBCL)等。 另外,基于GO29365研究,Polatuzumab Vedotin于2019年6月10日获FDA批准上市,适应证为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至少接受过2次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DLBCL成人患者。
- 結外淋巴瘤的診斷則可能需要利用電腦掃描導引、內窺鏡,甚至手術採集腫瘤組織進行活檢。
- 對於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初步治療是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rituximab或脾臟切除可選擇使用,對於純紅色球缺乏症可使用免疫抑制劑如CsA、ATG及類固醇等。
- 绝大多数位于上肢,少数可见于下肢,可在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淋巴性水肿的基础上发生。
- 淋巴系统产生淋巴细胞或白细胞,它们可以抵抗病原体、细菌等的入侵。
- 散发型BL主要见于发达国家,占成人NHL的1%~5%,占儿童淋巴瘤的30%,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中,男女比例为3∶1~2∶1,EBV阳性率95%;免疫缺陷相关型BL主要见于HIV感染人群或器官移植的患者。
在台灣較常見的皮膚癌可分為三種類型,發生比率最高的「基底細胞癌」,大約佔 45%~50%。 有些細菌或病毒也會提升罹患淋巴癌的風險,如幽門螺旋桿菌、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Ⅰ)、Epstein-Barr病毒、C型肝炎病毒。 早期患者可適當活動,有發熱、明顯浸潤症狀時應卧牀休息以減少消耗,保護機體。
淋巴肉瘤: 淋巴癌抽血檢查外仍有這些檢查方法 ?
根據衛生署統計,淋巴癌的發病日漸趨於年輕化,主要好發年齡為四十至五十歲,而且男性的罹患率也高於女性。 淋巴癌原發於淋巴系統,而淋巴系統正是身體的重要防禦機制,主要的功能就是幫助身體抵抗病菌,讓我們免於外來微生物的侵害。 因此,當淋巴癌發生時,淋巴系統就會遭受到破壞,等於人體的防禦功能漸漸失效。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無上述細胞,發生率較高,佔所有淋巴瘤的90%,其中包含各種次分類,發病年齡較晚,治療預後較差。 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典型的 Reed-Sternberg 細胞,發生率較低,發病年齡較早,治療預後較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生余育霖說,很可能是因為感染,或是甲狀腺造成的腫大。 一般发生于乳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老年人,或术后补充放疗患者的同侧上肢,或阴茎癌术后及丝虫病所致下肢长期慢性水肿的患者。
淋巴肉瘤: 淋巴的作用
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居多,淋巴腺腫大約超過二公分者,應即早做檢查。 後續症狀包括不明熱(發燒38.3℃以上)、體重減輕、盜汗、貧血及其他血球減少以及各種器官被侵犯的症狀。 在台灣鼻腔的淋巴瘤表現特殊,常合併鼻塞,發燒不退,與EB病毒感染有關。 乳房的淋巴瘤亦形成腫塊及轉移,腦部與脊椎的淋巴瘤會引起記憶力、思考以及四肢的活動力受損。
常見的淋巴瘤症狀包括頸部、腋窩或是鼠蹊部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的發燒,夜間盜汗,持續的疲勞,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咳嗽、呼吸急促,嚴重皮膚搔癢出現紅色斑點,有時在周邊血液裡可見異常淋巴球出現。 淋巴肉瘤 若發生臟器被壓迫症狀,如胃、小腸或大腸等消化器官,則可能出現消化性潰瘍或胃腸機能障礙之症狀,如腹脹、便血、嘔吐、腹痛等。 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則可能造成貧血、發燒、不正常出血等問題。 本瘤病因不詳,大多認為發生於血管周圍的未分化多能細胞,由於某種因素(如外傷、抗原)刺激,此細胞可分化為血細胞,包括淋巴細胞並可能發展成為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
這類淋巴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高,五年存活率高達90%。 在癌症第一期與第二期,可採用放射線治療,若病程進入第三期、第四期,可搭配化學治療。 淋巴細胞(B細胞、T細胞)的數量平時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但某些因素卻會使它們變異為癌細胞,出現異常增生。
对于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建议采取预防措施,如在正式治疗开始前给予泼尼松±长春新碱作为前期治疗,以避免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 此外,应尽量避免由于骨髓抑制引起的治疗药物剂量减低。 对于以治愈为目的或年龄>60岁的患者可以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尽可能避免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个化疗周期仅需应用1次就可以有效预防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淋巴肉瘤: 疾病百科
我們可以把淋巴結想成古時候打仗的烽火台,一旦前方發生戰事,烽火台就會點火,一旦感染了,淋巴結就容易發炎腫大,自然會有腫痛的情形,因此許多病患都會先吃抗生素治療。 淋巴結腫大的病人大多數是因為良性的淋巴結增生所造成,所以不必過度擔心,交由醫師的專業檢查,多數患者均可獲得完善的診治,如有需求,可能需要配合長期的追蹤觀察變化,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在頸部、腋下與鼠蹊部是淺層淋巴結的位置,也是發生淋巴結腫大時,民眾能自行警覺的地方。
當淋巴細胞出現癌變,即不斷增生形成腫瘤;而淋巴細胞遍布全身,因此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並可能擴散至骨髓和其他器官。 淋巴肉瘤 濾泡型淋巴瘤以目前的標準治療仍是屬於不易治癒的疾病,所以亦可以評估是否加入臨床試驗來治療病人。 若沒有適當的臨床試驗,數種的治療選擇包括局部放射治療、單一藥物或合併多種藥物的化學治療。 選擇治療的方式需依據每個病人的年齡、疾病侵犯程度、是否同時有其他疾病、及治療目標。
淋巴肉瘤: 淋巴癌的徵狀
對於復發之何杰金氏淋巴瘤,可選擇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是肯定的,或新的標靶藥物Brentuximab(anti-CD 30),也是不久將來之趨勢。 另外對T細胞淋巴瘤也有新藥開發,如pralatrexate(化療藥物), 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可望上市做為後線治療。 目前另類治療也有突出的表現,例如干擾素用於T細胞淋巴癌的治療,在歐美及國內都有不錯的成績。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TCOG-1405鼻腔淋巴瘤NK/T細胞大型計劃與日本及韓國同步,領先歐美,確立同步化法療CCRT之治療模式有傑出療效。 另外維生素A的衍生物“維甲酸”13-cis加上干擾素用於ki-1大細胞淋巴癌有很明顯的療效。
不過,時機是治療癌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越早發現,患者的病情就越大機會得到改善,存活率亦會更大,一些病人更可以達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 根據本港首份乳腺癌及大腸癌分期存活率彙報,於2010至2017年間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高達99.3%,至於確診第一期大腸癌的患者,五年相對存活率亦高達95.7% ,足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ENKTL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轻,B症状常见。
淋巴肉瘤: 淋巴管瘤
掃描體內細胞代謝葡萄糖的分布情形,由於淋巴癌細胞在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所以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而在掃描儀上呈現光點,就可以發現腫瘤的蹤跡。 淋巴系统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感染和疾病。 淋巴系统包括脾脏、胸腺、淋巴结和淋巴通道,以及扁桃体和腺样体。 这些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以不受控的方式生长和分裂,甚至到健康细胞死亡时仍继续存活。
一名患有濾泡性淋巴癌的女病人,被醫生檢查後,發現其腋下、腹腔,以及身體其他地方的淋巴結,均有增大的情況。 其後更發現該病人的骨髓及血液亦有不正常細胞,最後被確診爲淋巴癌第四期。 早期癌症多透過手術、放射治療(電療)去消除體内癌細胞,至於確診時已屆晚期的癌症病人,亦有化療及近年推陳出新的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嶄新治療方法,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讓患者與癌共存。
淋巴肉瘤: 淋巴癌病徵變化多端 出現徵狀盡快求醫
與周圍正常淋巴管不相連,主要來源於胚胎的迷走淋巴組織。 好發於頸部後三角區,但可延伸至鎖骨後、腋下及縱隔等多部位,向上可延及頜下、口底等,腹股溝及膕窩也可發生。 常似拳頭般大,緩慢生長,由於與皮膚無粘連,腫物表面皮膚無變化。 性質柔軟,囊性,分葉狀結構,能透光,輕微壓縮性。 用針穿刺可抽出草黃色膽固醇結晶液性、透明,很快凝固,與淋巴液性質相似。 無腫大壓迫時沒有臨床上任何自覺症状,體積過大時視囊性淋巴瘤生長部位而產生相關的症状。
淋巴肉瘤: 淋巴结肿大
常有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其他局灶症狀。 部份病例發展緩慢,表現為器官腦綜合徵(Organicbrain syndrome)或脱髓鞘病變。 淋巴肉瘤 少數表現為流感腦炎型,開始有疲勞、頭痛,後出現神經症狀。 有的可有周期性腫瘤自行縮小,水腫減輕及症狀緩解的生物學特性。 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量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可找到瘤細胞。 用間接免疫過氧化酶或克隆抗體技術檢查,可示細胞表面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K或λ),部份病人β-2微球蛋白增加,髓磷脂基礎含量增加,β-葡萄糖苷酸酶升高,IgA減少。